详细页面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发布时间:2020-06-08 作者:向警瑜 来源:通号工程局集团城建公司 字号:

“安全”这两个字,在一般人眼里只是一个比较宏观抽象的概念,感觉上好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或事,我们只有经历过了,才明白它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惨痛的教训,其他的事情做错了也许还可以有机会重新来过,唯独生命安全,让你没有后悔的机会。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养成一种时时要安全,时时讲安全的良好习惯。

由于危险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人们往往更容易忽略,在潜意识里没有“安全”的概念,这就造成了麻痹大意的行为意识。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有这样一个人,经常性的有一种危机意识。坐公交车时,他就会想:万一发生车祸了,哪个部位是比较安全的?车头前方和车尾都是比较容易发生碰撞的地方,显然车的中部位置应该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身处人群密集的地方时,他就会想:如果发生拥挤踩踏的突发事件时,哪个角落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他的朋友们都说他有点神经质,说他杞人忧天。有一天,他和朋友到街边一家小饭馆吃饭,饭馆门前车来人往,明媚的阳光透过厨窗斜射进来,他下意识地和朋友选了一张靠近里屋的位置坐下,一边吃着一边聊着,突然,"嘭"的一声巨响,街边一辆红色的小轿车一头撞了进来,所幸他们没有坐在靠门口的那张餐桌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都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凡事如果我们都往坏里想,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去规避潜在的危险,保护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催生大量的“低头族”,而这些“低头族”是不分场合地点的,别以为你走的是人行道就万无一失,那些冒失鬼和“酒精沙场”的马路杀手可不会“以人为本”,不管你有多么强大的心,生命永远是脆弱的,人们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才不至于在生产生活中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纵观近些年的事故发生频率,建筑施工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是事故的高发地带,而且一旦发生就是群体性事故,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画面,给这些行业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我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者中的一员,对安全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建筑施工活动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溺水、坍塌、机械伤害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危害。而有些危害是可以通过人的干预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需要人去观察和发现,并将之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更需要人来制止。万变不离其宗,综上所述,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干预,进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小事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功”,道理谁都明白,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就因为这些仅仅只是小细节,更容易导致大部分人去忽略。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比如说进入施工现场时,甲戴了安全帽的,但是甲觉得帽带勒着不舒服,就没系。乙看见甲没系安全帽带,心里就会想,他都没系,我就别系了,不舒服不说,还麻烦,丙看见甲乙两人都没有系安全帽带,就一定会降低对自己的约束力……。就这样,大家都不在意这些小细节,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些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悲剧的发生。

居安思危,这跟温水煮青蛙的效应是相通的,其实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安全隐患,这样说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事实却是这样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周围其实一直都是危机四伏,只是这种危害大多数是处在可控状态下的相对安全而已,“安全”本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如果能够把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意识根植在每一位生产参与者的心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地遵章守纪,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的主观意识占据着行动的主导地位,要把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意识根植在每个人心里是何其的困难。尽管有各种安全教育学习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但还是有不守规则的人存在。而要改变这部分不守规则的人,就必须靠那些行走在施工生产一线的安全工作者了。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制定的初衷就是约束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只有把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转变成人们遵章守纪的自制力,这样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一种“我要安全,我讲安全”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式的安全行为变成了主动式的安全行为,这种主动式的行为日复一日的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后,任何一点不安全因素的萌芽,都会在这种良好习惯的氛围中被及时发现并及时消除。

 

浏览次数:378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