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建的宣绩铁路,正在进行宣城站和绩溪北站的光缆敷设施工任务。因涉及营业线施工,所以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天窗点”内完成。对于这项工作,我们总是称呼今晚“上天窗”。
“天窗”这个词对于铁路人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了。但是对于铁路外的人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
这个“天窗”可不是汽车顶上的那个玻璃窗,当然也不是楼房屋顶上的那扇小窗户。我们铁路人所讲的“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
矛盾先生有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天窗》,他是这样描述的,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矛盾先生把天窗下玩耍的孩子描写的活灵活现,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矛盾先生笔下的天窗,是给房子带来了光明,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而我们铁路人的天窗,不仅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更是我们肩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为了高速铁路安全畅通运行,为了乘客乘车体验更加美好,一代代铁路人为此奋斗不息。
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天窗”这个词,还是1993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小吴,今晚你和庞师傅上个天窗,和老师傅多学学,不明白的也要多问问老师傅。”段长给我安排了工作任务。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天窗”这个词,虽然很开心的领导了工作任务,但是却不知道“天窗”要我做点什么。我急忙找到了庞师傅,听闻师傅的一番解释,终于明白:原来我们参建的哈尔滨到牡丹江的通信工程,需要沿铁路线敷设一条光电综合缆,敷设的光缆线路经过一面坡镇的铁路公路平交道口。由于白天人员车辆特别多,所以当晚与铁路工务部门申请了天窗点,我们就是利用凌晨这段时间,提前把路口挖开,预埋一根钢管,等我们敷设光缆的时候直接穿过钢管,就不影响车辆行人通行了。
如今30年过去了,那一晚的记忆,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还记得黑龙江的夜空繁星点点,在庞师傅带领下,我跟着跑前跑后,感到辛苦的同时也深知肩上责任的重担。那一晚,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天窗点任务,说实话,那种熬夜的滋味一点也不好受。三十年的时间,曾经历多少次天窗,我已经记不清了,唯独那一夜深深烙印在心间,第一次总是美好的。
今年,我们在宣绩铁路上的天窗,有点与众不同,正赶上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铁路人知道调度命令只要一下达,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天气允许,我们都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
看,一个月的时间里,宣绩项目部光缆敷设班组已经被浇成好几次落汤鸡了。但一切执着源于热爱,每一次“上天窗”我们都用辛勤和汗水诠释着铁路通号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