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清明》。它描写的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期间的景象,这首诗是清明诗里的佳作,堪称千古绝唱,已经醉了我们千百年。每到清明时节都会让人不由得随口吟诵此诗。
宣绩项目所在的宣城市地处江南。自从进入三月份以来,淅沥沥的小雨就一直下个不停,能看见太阳的日子屈指可数。在这个清明将至的时候,面对着每天的细雨纷纷,让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工程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有点失魂落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面对窗外的绵绵细雨,不自觉地随口吟诵起这首诗来,倒也是十分应景。
在小雨间歇期那几天,每到中午时分,项目部旁的山坡上总会出现一些附近工厂的女工,她们手拿塑料袋仔细地在山地里挖寻着什么,这不由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大姐,你们这是在挖野菜吗?”
“你看,我们在挖蒿子,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准备做蒿子粑粑。”
原来每当快到清明节的时候,宣城当地人都会采集一些新鲜的篙子,搭配着面粉、米粉、咸肉等食材做成粑粑食用。她们既用这种方式缅怀先人,也表达了吃了蒿子粑粑,来年可以祛病保健的美好愿景。皖南地区的春天,阴雨潮湿,湿气较重,而蒿子粑粑具有祛湿的效用。
挖蒿子的大姐说,每年的清明,蒿子粑粑就是这里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美食。说实话我对当地的咸肉一直吃不惯,自然就无福享用这蒿子粑粑的美味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姐还说,新鲜的蒿子粑粑是当地的季节性美食,过了这个春天就只能再等到下一年的春天才能吃到。所以每年的这个时节,她们家除了自己吃,她还会多做一些寄给在外打工的孩子。此时的蒿子粑粑是一种美味,也更是一种乡愁。
说到乡愁,不禁让我想起远方的家乡--天津,也该到了扫墓踏春的季节了。
天津人对于清明节那是相当在意,相信每一个天津人在春风初起的时候,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不懂风情的春风撩拨得人们心里阵阵凄惶。从那时起大家也开始盘算着,今年的清明节家族聚餐定在哪一天,饭店定哪一家的,鲜花是定去年那一家的还是重新再找一家,今年的上供水果是不是多买点,否则不够给孩子们分的,去年买的有点寒酸了,贡品是买桂顺斋的小八件还是核桃酥呢......总之天津人有操不完的心。
现在的天津应该是草长莺飞,春风摇曳,山野曼妙了。桃花堤的桃花应该怒放了,五大道的海棠花也应该含苞待放了......今年的清明节我身在江南,心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