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游水东古镇

发布时间:2023-03-09 作者:吴玉松 来源:天津分公司 字号:

早春的宣城,烟雨蒙蒙,乍暖还寒。宣绩项目复工复产后,没想到绵绵春雨竟然持续了半月有余,与太阳公公见上一面都是十分奢侈的事情。

今日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太阳,而我与水东古镇也在这个温暖的午后不期而遇。享受着和煦的正午阳光,漫步在古镇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老街两侧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是那么的惬意,心情豁然开朗。

水东镇位于宣城城区南部,距离宣州区大约30公里左右。发源于浙江天目山的水阳江蜿蜒流淌,绵延几百里,经皖南流入长江,奔向大海。水阳江从镇西流过,因地处东岸,且与水西村隔河相望,故名“水东”。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水东古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始建于隋唐,繁盛于明清。来宣绩项目一年多了,虽对古镇早有耳闻,想早点来一睹为快,却因工程建设繁忙未能抽出时间来。

今天正好来水东镇办事,天气也阳光明媚的。且午饭后恰巧有一个多小时的闲暇时间,因古镇规模不是很大,我便怀着迫切的心情,走马观花般来老街一探究竟。

当我走进水东老街,发现主街道路全为青石板和卵石所铺,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皖南地区特有的徽派建筑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木板槽门与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尽显徽风皖韵。老街的店铺大多是前店后作坊,两至三进,中有天井,四水归明堂,古朴典雅。

我曾经游览过江南水乡的乌镇、木渎古镇和南浔古镇。虽然那些古镇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丽风光,但是总感觉那里的商业气息很重,店铺里的商品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意。

今天我漫步水东老街,感觉到了这里的质朴和人们的安逸生活,质朴到景区都不收门票。水东老街与其他古镇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原住民。

这里大多商铺是前店后作坊,经营的都是当地的特产,现场制作活灵活现地演绎着老手艺的本色与魅力。水东是宣城地区远近闻名的枣乡,所以水东镇以“枣”产业为支撑,全力打造蜜枣种植、蜜枣加工、枣木加工、枣木工艺。老街的店铺也大多是蜜枣和手工枣木梳等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水东枣木梳,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是老街的名片之一。

在老街的皖南民俗博物馆,你能够看到皖南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工作室刻皮影,皮影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说有了常住居民,老街不寂寞了,有了作坊和老手艺,老街便活了。

有人说来水东古镇“十八踏”不能不去。“十八踏御井”是这里最著名的景点了,这里也是通往水东码头的主要通道,民间迷信从十八踏,下到水阳江去做生意才能发财,因为十八是个吉利的数字。从老街青石板路向下走十八级台阶有一口水井。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被水东的优美风光所迷,行到此处,口渴,走下十八级台阶,到井边饮了井水,井水香甜清爽,连连称赞: 好水!好水!后人便在此处立一石碑上书“十八踏御井”。自十八踏沿后街向下还依次建有四道井,加起来一共有五道井。五道井始建于清代,每道井都是从正街沿石阶而下,挨着老街下方依次排列,分布在古街的主要出入口处,每道井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据说是明清时代的官府所建,因老街木质建筑很多,这五道井还具有消防的功能,供消防取水用。

老街上还有一家古时做官的人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那就是“大夫第”。大夫第坐南朝北,前、中、后共三进,木质结构。这座建筑整体透出官宦人家的恢弘大气和巍峨的景象。相传大夫第主人最初乃朝廷命官,官至四品,曾掌管着城南一带的盐务。大夫第整个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又带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大夫第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是匆匆一瞥,却令我流连忘返。有时间还会再来水东老街,感受这里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独特韵味。

 

浏览次数:161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