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我们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3-02-15 作者:吴玉松 来源:天津分公司 字号:

站在中国通号宣绩铁路项目部旁的山坡上,听着清脆的鸟鸣,望着火红的朝霞,远眺敬亭山上的天际阁,心情难以平复,不由得想起了这些年在通号大家庭里一起走过的日子。

在我们的日子里,有因为一次工作失误而懊恼地哭过;也有为一条条高铁线路开通而甜蜜地笑过;还有为了工程项目建设点灯熬油地奋战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片段汇聚成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见证者我与同事们最真挚的友谊。

因为工作性质原因,我们每年都会辗转于各施工现场,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像是李白对我们铁路人的生动诠释。低头思索,离别是什么?离别就是离开自己的亲人、恋人、朋友,来到另外的环境、城市去工作、生活,并由此而生出的思念和牵挂,我们的日子里每年都要经历几次这样的离别。出于自我安慰,我们只能认为离别也是一种幸福,它为我们下一次的相聚填满了期待,是一种特别经历和体验。

“每逢佳节倍思亲”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日子里,我至今难忘在工地上的第一个中秋节。1994年的黑龙江尚志市苇河镇,当时我们正在那里进行哈尔滨至牡丹江的通信改造工程,说它难忘,因为那是我过的最狼狈的一次中秋节,也是我对老职工们敬业精神感触最深的一次中秋节。

“哎,今天是中秋节也不放假,让咱们休息休息。”我一边往卡车上装着标石,一边抱怨着。

“这不是工期比较紧吗,没办法呀,今天咱们抓紧干,下午早点回来,准备晚上聚餐。”工长高德成安慰着我。

到了现场,我们便紧张地工作起来,就为了下午能早点回来。可是老天爷和我们开起了小玩笑,到了下午眼看一车标石就要埋设完成了,这时远处飘来一片乌云。

“这天气早上还晴空万里,现在怎么要下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家加快速度赶快干。”高德成招呼着我们。

无奈我们速度再快,也不如狂风夹杂着暴雨来的快。没几分钟把我们淋了个透心凉。剩下的这点标石怎么办呢?我心想该收工回家了吧。

“既然我们已经装来了,就冒雨埋下去算了,要不也得拉回去,压重不说,明天还得来,耽误事。”老职工汪大力提议。

就这样我们冒着雨,把剩下的标石都埋设好了。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滚了一身泥,精疲力尽地收了工。

在回去的卡车上我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心里想这中秋节过的真狼狈,也加深了我对家人的思念。而身边的老职工们却互相讲着笑话,逗我这个新职工开心。

我们的日子虽在平凡中度过,平淡无奇,略显枯燥,却也有属于自己特色的人间烟火。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有梦、有理想。因为我们知道“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比起我们来更为艰辛,每当想起,心内的翻涌也随之也平复了许多。

联想起近期央视热播年代剧《我们的日子》。这部剧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讲起,以四个家庭为缩影,展现了两代人的平凡生活,以及每个人在这平凡中奔赴幸福的历程。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这部剧反正我看的是越来越有滋味了,因为它写的是改革开放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和生活。它告诉我们日子过的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变好了,印证着那个时代的变化。看过之后我对我们自己的日子也有了别样的理解和感受。我们从事的铁路事业也在飞速发展,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复兴号,人们的行动轨迹也在由偏安一隅到畅游四海。

我们的日子,记录着这些年的欢笑与悲哀,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都将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挥之不去。

 

浏览次数:174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