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周末到家,都要晚上八点左右。异城工作,回家成了经常又隆重的事!母亲,妻子和孩子总是等着共进晚餐!
吃饭,小时候喜欢吃捞面。
天津地区捞面是煮好要过一遍凉水,这样面不会坨,也不易泡糟,加上黄瓜丝、白菜丝等菜码,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或炸酱。其实天津地区的炸酱原来不太用豆瓣酱,原来农家发酵的豆瓣酱有一种臭脚丫子味道。而是多用剩馒头发酵的面酱做!就是北京烤鸭那种酱,加上肉沫,葱碎等炒制。再加点蒜泥,解开麻酱,花椒酱油炸一碗油料。一顿五色俱全,开胃爽利的面就做好了!
小时候吃面条都是母亲手擀面条。必备的工具就是一根大擀面杖和一个一米以上的大面板。擀面杖和棒球棒差不多长,家家都有一根。有时小孩子自己在家睡觉害怕,会把擀面杖放被窝里当武器,这个东西长短大小很顺手,确实可以防身。可是从未听说谁家用这“武器”击退过蟊贼强盗。
这几年,用老榆木做家具的多了,但它木质硬,做菜板容易伤刀。椿树有臭味,木头太软不耐用。枣树、槐树硬,疖子多。白腊干等不常见,松木有松油味道,都不是做案板的好材料!农家的面板,用柳树身子做好些,一来柳树粗壮的多,二来河边地头水曲柳取材方便,树身宽大,做大板子方便。特别是柳木没有特殊味道,纤维均匀,软硬适中。有一年家里转了很久添置了一块柳木的案板,母亲当成珍宝,好像有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感觉。
想想巨大的面板,巨大的擀面杖,蕴含着太多农家人的故事。现在商品房论平米买,人口少,加工的切面方便买,也就没地方放这些工具了!
擀面条讲究面的软硬,太软了分不开溜儿,太硬了擀起来费劲,熟了面条死板。所以面和好后需要醒一会。主要作用是让面分子和水充分融合,再经过揉捏的过程,面会更有弹性和韧性儿,煮熟了会更劲道。有的也会加些盐和碱面,这样面吃起来更有嚼劲,会有点Q的感觉,不容易泡囊了。
有了家什,有了面!就差卤和菜码了!农村不缺少就地取材,新下来土豆,白菜,茄子,再泡点青豆黄豆芽,原来都是主菜。现在更丰富些,青椒,笋丝,虾仁,面筋,豆腐干,勾芡的淀粉等,购买更方便了,也逐渐成了主菜。
擀面条是个灵巧活,原来北方媳妇有两个重要技能就是擀面条和包饺子,不太关注炒菜。因为农家炒菜基本就一个流程,烧油,放葱花,放菜,加点酱油和水出锅,美其名曰叫扒拉扒拉熟了!所以过去走亲戚串门,主要的待客饭食就是面条,饺子只能屈居亚军。
面条方便快捷,有点像红牛似的,可以最快满足身体需要。农家人忙完田间地头的活,一身汗满身泥,最想来一碗有菜又有主食的饭食。劳累了一天,肚子空空如也,要是来一份可以瞬间下肚的食物,就是对农人是最大的犒赏!法国人吃饭浪漫,一顿饭吃几十个工序,要两三个小时!想想,北方的农家,早上六点起床吃法国餐,到九点再牵着驴下地干活,老爹不打破脑袋才怪!
所以呢,捞面方便,味道丰富,而且不挑菜,什么都没有也吃白坯儿。配点土豆,白菜,豆角等,地里随便的东西卤一下浇在面上,加两半大蒜,十分钟吃饱,美味有效率。
面条,长长的造型,接待客人可以吃面条,人多可以多下点,人少少下点,不浪费还美味!结婚吃喜面,过生日长寿面,过满月百岁面,象征着顺顺利利,长长久久。企盼顺利安康时会忍不住说一句:吃捞面。
回到家,妈妈会特别做手擀面,卤和菜码更全,也有了新鲜的食材,这个味道熟悉又新鲜,包含着美好的回忆和味道。
手擀面,含着农村人的勤劳简朴,寄托着美好愿望,也是很多人对母亲的依恋!嘬一口面,品品包涵的味道,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