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似沙,淹没在长河落日中,没入流沙;回忆若水,交汇入大海浩瀚中,泛出浪花;回忆如茗,浸泡在青瓷茶杯中,香溢唇齿。
中国是一本正在刊登的杂志:古老的神话,先祖的功勋是我们的脊梁;近代的自强,现在的最美逆行者,是我们的顽强;未来的道路,蒸蒸日上的民族,是我们不停的远航。翻开这本杂志,无数的迁客骚人,辉煌古迹,风俗文化便映入眼帘。
刊一:丝路花雨
两千年前,张骞手握符节,穿梭大漠,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班超定西域,甘英使大秦,中西文明随着丝绸的往来,不断交融发展。大漠风吹楼兰荒,东海浪静丝绸忙。;两宋时期,中华大地战乱四起,西北大漠中的那条商道,被黄沙吞噬。随之兴起的,是海洋的中西交流命脉——海上丝绸之路。千百艘商船自江南扬帆,随着海风,漂洋过海。
时隔千年,战乱平息,恰逢发展机遇;正值当下,山河无恙,适开丝路新章。“一带一路”的提出,扫开了西北路上的黄沙,使海上的船只往来更是络绎不绝。鄙人有幸,家乡的特产依靠丝路对外输出,逐步小康,深刻体会了丝绸之路的机遇。相信,中华民族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融入世界,与世界合作。
刊二:京杭运河
隋炀帝时期,中国东部沿海,一条巨龙正在摆脱土地的束缚,侧卧于神州之东。历时数十年,见证了隋王朝的兴衰荣辱。它沟通了中国五大水系,江河淮济被它拦腰穿过,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经济大动脉,无数的城市在它的两翼建立兴起。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连绵不绝的河水,舸舰弥津的商船,在它的背上行走了数千万遍。
经历了风风雨雨,京杭大运河依然浩荡北进,直走华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华北地区百姓的用水质量。还记得小时候烧水后那大块大块的水垢,一壶水,仿佛是水垢的欢乐温泉。而现在再喝水,接进去的是清澈的水,烧出的水,还是清澈的模样。童年时期时常看到的水垢,已经不见踪影。江水北调赖京杭,华北百姓夸水香。
刊三:百家争鸣
先秦时代,狼烟不灭。四分五裂的华夏大地割据着七个强国,无休无止的征战,无休无止的劳役,告示着百姓要统一,要和平。多少先贤为了这个目标,走遍关中关东,游说各国君王。心中装的是天下苍生,目中看的是四海霸业。门派林立,思想辈出: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尊礼爱仁,依法治国,皆是烙印在我们手掌上的纹章。稷下学宫,千金买骨,贤君明主为人才不惜封土拜侯。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先哲留下的思想,仍指引着我们前行。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当今时代,高考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由新课标到新高考,不断扩大我们选择的空间。还记得高一时,我在犹豫,徘徊,是跟随大流,选择大理大文,还是文理兼修。可供我们选择的面广了,但对我们的挑战也大了。犹豫的我最终走向了文理兼修的道路。愿改革一帆风顺。
刊四:民族之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秦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发出了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慨叹与担忧。谏怀王而遭流放,面汨罗而哭长歌。屈原的一生随楚国的国运而颠簸,身负奇才却无伯乐,只能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感叹与无奈。屈原的爱国热情感染了千年青年的国家情怀,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
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悲痛的年代,也是一个热血的年代。鲁迅先生,对祖国命运担忧,毅然弃医从文,决定为中华民族医治落后。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以一己之力医治中国,使无数中华儿女觉醒民族之魂,鲁迅先生应永垂不朽。即使是在现在,随意翻开语文课本,都会看到周先生的文章。阅读先生的文章,我们会体会到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光在奋力前行。
中国,是一本永不停刊的杂志。暂且翻看几页,你会被其中的故事吸引:洪水滔天,开山通渠;天崩地裂,练石补天;十日当空,箭射金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屹立五千年不倒。五千年后,两弹一星,量子通信,天眼天宫,续写着民族的辉煌。铭记过去的先烈英魂,面向未来的开放富强,我们一直在路上。五千年前的洪水,四千年前的青铜,三千年前的诸子,两千年前的长城,汉武的丝路,郑和的航海,成就了民族的传承。经历了道阻且长,见证了光辉岁月,骄傲的民族,自豪的人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