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看名字像游记,实则不完全是。本书作者蒋勋自1999年到2004年之间,陆续前往吴哥窑十四次,老师用学者身份、美学角度细致入微观察吴哥建筑、回廊壁上浮雕图像、鼎盛时代统治者华丽安详图像、拥有千姿百态大神浮雕立像等等,通过虔诚的领悟讲述它们的历史、故事、文化以及我们应当面对它们的态度。
老师巴黎留学期间在居美美术馆馆藏的吴哥窑石雕前,心能感受到深藏在石块里清澈如水的笑声,静坐在闭目冥想沉思的阇耶跋摩七世(13世纪柬埔寨真腊王朝时期一生中不断设立学校、医院的国王)前能和他一起回到吴哥,回到那个河里莲花盛放的土地一起微笑。这番无与伦比的心有灵犀真的太迷人了,这就是“文明传递本身”吧!
说到吴哥,有两个非本地人功不可没。一位是1295年出访强盛真腊王朝的元代臣子周达观,他是在吴哥还未被暹罗族灭亡时做的现场最真实记录,并形成著作《真腊风土记》。另一位是1860年在丛林间发现辉宏古代宗教建筑群的法国生物学家,这时吴哥已在繁茂的森林里沉埋四百多年。然后……
在思考,背后天才匠人是怎样的平静创作出吴哥窟般瑰丽震撼艺术?它们的泰然是合一无我的开悟?曾经参与战争的人有过自我审视的忏悔吗,还是洋洋得意?我没有清晰答案。而在信仰的浸润中,吴哥人民经历了无语伦比的辉煌也饱受过炮火蹂躏摧残的阴郁,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吴哥始终微笑不语。
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一尊慈悲微笑前,我感受到了无条件的大爱,不由得感动与自省,在此无声交流中,能清晰地感受心里那些简单的小美好元气满满又有力量。自省曾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不禁去想,用充满爱的频率去滋养自己、滋养周围该多美好,瞧!又有新的学习方向了,也许这就是朱光潜老先生所说的美感经验。
对我来说,阅读美学老师著作、看展都是为了给自己扫盲,懂得或多或少都是饱满自己,虽然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肤浅无知的,但这种教我不懂就闭嘴的感觉也很棒。一位优雅姐姐说:读蒋勋,是读先生读过的很多书的精华版,是看先生看过的很多博物馆的精华版。两年前,强迫自己阅读《吴哥之美》也没毅力读完,也许是今年心态稳了一点,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追求才得以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