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读《断舍离》有感

发布时间:2020-07-03 作者:潘辉玲 来源:电气公司 字号:

一次与同事偶然交谈中知晓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于是将他纳入到我的年度读书计划清单。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这就是“断舍离”的内涵所在。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这件衣服是留着,还是送人呢?留着吧,兴许以后在特定的场合还能穿上”心里这样盘算着会有这样“特定”的一天。于是这件压在衣柜底下“备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大多数时候它是被用来遗忘的,只是在更替季节性衣物的时候,它才会获得短暂的珍视。在家里,诸如此类的“备品”实在是太多。正如书中所讲“这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而是自我背负的‘执念’”。4月初返津,疫情隔离居家期间,我迅速将《断舍离》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视频教程练习缩减空间余量的衣服折叠方法,将纸盒、纸袋变废为宝,清理衣柜,收拾橱柜,玩具打包送人,丢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经过一番规整,衣柜、橱柜、鞋柜变得干净、整洁、美观,不再是拥挤不堪的状态了。此番“大规模”盘点,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节约型上衡量,无疑受益多多。更甚至,则是涤去了心中对“备品”的贪念,换得了一份更为素简的生活状态。

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平日生活和工作中,我习惯将一些文档或图片存放到手机、电脑。因长时间不处理,他们就一直“休眠”。这种循环往复的囤积习惯造成了电脑、手机内存空间不够用,找资料时间长,直接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高效能产出。《断舍离》中更为直击人心的说法是“那些囤积、未利用的人、事、物”就等同于没有被实践的知识。如今处在碎片化信息时代里,我喜欢每天收藏一大堆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好文”,关注一大推公众号,却很少及时“消化”,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知识焦虑症”。试想,倘若我依旧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囤积知识,不注重理解、消化、输出,会不会造成越囤积越不学习的恶性循环?只有“放手”,才能真正走进“知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开始分类整理文件、朋友圈,取消对无价值资源信息的关注,深度阅读纸质书籍。事实证明,转变定式思维,提高思想新陈代谢率,才是保持旺盛精气神的制胜法宝。

断离舍其实就是一种化繁为简,教你回归简单的心灵,学会给生活做减法的智慧。践行断舍离理念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快乐感,生活变得简单、可控、自由。长长的岁月中,我愿在它的引领下在思想、行动上做一个更加精进的自己。

 

浏览次数:286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