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之前,我在关东大地上,那个古老却早已从人们记忆中淡去的城市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因此,对于楚文化的了解我始终局限在课本上,就像是透过了一层层厚重的水汽去观察,而看到的却是模模糊糊,飘渺不定的掠影。直到参加工作后,我来到了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荆楚名城——武汉。
楚,上“林”下“疋”,“林”意为灌木丛林,“疋”意为脚,“楚”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灌木丛林里行走。从字义上看,便可以想象出,远古时期,在这片充满沼泽和荒野却又幅员辽阔的楚国大地上,人们辛勤的在其中耕耘着,开拓着,毫不畏惧,勇敢向前……
曾经有一天,独自一人坐车路过古琴台,隔着车窗凝视离我并不遥远的汉水,心中想着无忌哥哥和芷若妹妹邂逅的地点到底离这里有多远,而这琴台下的汉水又承载着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只见岸边低垂的杨柳,随微风轻轻摇曳,几枝垂得特别低的枝条,偶尔顽皮地拨弄着行人额前的发丝;耀眼的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泛起点点金灿灿灵动的光芒;天空中飞翔的鸟儿,自由自在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这里,早已不是远古时代的雷泽荒野,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代代楚人创造的一派生机盎然。
与琴台隔水相望的汉正街应该是汉口最繁华的商业和小吃区了,可惜在武汉的几年生活中我也仅去过一次。归纳原因可能是因为武汉太大,而我又在武昌工作,对于当时没钱没车的我,想要顶着热情的大太阳去逛一趟确实要下很大的决心。唯一去过的一次,是与媳妇儿拍婚纱照,而翻遍自己的记忆库,似乎只有人山人海和各种杂耍,小吃什么不存在的。您要是拍过婚纱照,就一定会知道,赶场子一样,根本没时间干别的……
不过还好,有一个地方满足了我对武汉所有小吃的一切向往——户部巷。户部巷的位置简直太好,位于蛇山脚下,而蛇山上就是名闻天下的“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那一年暑假,父亲学校放假,便与母亲利用周末时间一起来到武汉,我和媳妇儿自然带他们来到这个名满天下的景点。登上黄鹤楼,放眼长江与天际浑然一体的广袤,俯瞰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壮阔,胸中所学有关黄鹤楼的诗句便情不自禁地开始上下涌动。要不是人多,此情此景必然是要朗声吟诵,方能使心胸通达畅快。也难怪古时候那么多文人墨客们对黄鹤楼情有独钟,盘桓于此不愿离去了。
步下黄鹤楼,转几个弯弯就可以来到户部巷,这里号称“汉味小吃第一巷”。想要一品武汉地道小吃,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实在不建议在盛夏的中午光顾这里,因为“火炉”城市的称号可不是徒有虚名。那天我们带着父母也算是在150米长的巷子里从头吃到尾,热得实在不行,便找了一家店铺买扇子。里面有一种竹扇,淡黄色扇骨上面点点褐色斑痕,深浅不一。原以为是竹子材质不好,年轻的店员不禁莞尔,对我说这可是有名的湘妃竹。仔细摩挲,果见扇骨触手光滑温润,泛着淡淡的光晕,真假不论,确实好看。展开折扇,扇中女子轻提长袖,半掩桃面,配着一句楚大夫屈原的“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脉脉柔情似江水般安静。此外,便是诗词歌赋、家训警句如此种种,荆楚文化竞相跃然纸上。
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江面,映得满世界一片通红。江面上往来运输货物的大船仍在不停地忙碌着,轮渡游船也开始热闹起来。江边,一位老人,坐在石椅上,手摇蒲扇,眯着眼,望着江面,不知是在思考还是在回忆;一对情侣在草地上依偎而坐,女孩儿闭着眼将头靠在男孩儿的肩头,甚是甜蜜,男孩儿抚着女孩儿的秀发,温情地望着她;孩童追逐嬉闹,满地奔跑;游人趁着晚霞纷纷拍照留念……一切显得那么惬意、祥和。
夜晚,芳草绿树早已被色彩斑斓的霓虹所笼罩,也为这座城市披上一件绚丽的彩衣。我们便在这楚天下,长江边,漫步归程。晚风拂面,隔岸花香,淡淡的雾霭中,隐隐一曲渔舟唱晚,萦绕耳边,良久不散……
如今的武汉,经过76个昼夜的“封城”战疫,终于迎来了启封的这一天。武汉保卫战胜利了,武汉人民在这场战疫中做出的巨大牺牲或许全国人民都无法真切的感同身受。唯有送上诚挚的祝福,点燃明亮的心灯,愿我武汉的朋友和同事们一如既往地坚强,美丽的武汉仍等着你们去创造更加璀璨的未来,相信那时的武汉定会如樱花般灿烂依旧……
也许,正是这一部部典故、一卷卷诗词、一曲曲民谣、一段段故事,汇聚在一起,便编织成了这经久不衰的江城文化,反映了武汉人民的风土人情,滋养着这个城市,也给这个英雄的城市带来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