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我亲历的两场战“疫”

发布时间:2020-02-24 作者:王一臻 来源:城建公司 字号:

饭后独坐窗前,看楼下的街道上空空荡荡,并无一个行人,连过往的车辆都异常稀少。阳光暖暖地洒落在眉间,眼前一片金黄的光晕,温暖了冬日里的些许孤寂。缓缓闭上了双眼,借着这一股股暖流,潜入记忆的海洋深处,随意翻看起那些尘封已久的昔日故事……

“众志成城”这个词逐渐清晰。看了看时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记忆中居然是在17年前的2003年。记忆中,似乎满大街都悬挂着红色的条幅,而条幅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众志成城”这个词。那一年,有个叫“非典”的肺炎病毒肆虐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那一年,我15岁,中考在即。

当时,我们每个学生都要自备体温计,早上中午要以班级为单位在操场上排队。在进教学楼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量体温,我当时作为班级的体育委员,要给全班50多个同学记录体温,确认没人感冒发烧后才能带着队伍喊着口号进教学楼。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当时我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只知道这个病毒能传染,放学了赶紧回家,不能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每天我们依然在操场上自由快乐的奔跑,量体温过程中有同学失手打碎体温计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哄笑,体育老师似乎也挺直了腰板,因为这时候不会有别的老师向他要课。不过,最令大家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中考前我们接到通知,这一年的中考取消体育考试,取消物理化学实验考试,只考语数外。

也许是当时正承受着中考的压力,又或许当时给学业造成的影响较小,再或许是当时互联信息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对于17年前的“非典”疫情,我只有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了。至于“非典”是怎样扩大的,最终又是怎样消失的,我完全没有印象。

现如今,又有一场席卷全国并向世界逐步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这一次,我被彻底震撼到了。互联网催生的自媒体时代,让我们每天睁开眼睛拿起手机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满屏幕各种APP弹出的每日疫情最新数据。

从最开始的疫情公布,到让人揪心的武汉封城;从疫情的快速扩散,到各省市自治区逐步“沦陷”;从大年三十儿的团员聚会走亲访友,到各自散去“禁足”家中。为了共同抗击疫情,人们在衣食住行受到了极大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出行。而外出办事的人们则严格而又认真地带起了各式各样的口罩,在口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有的甚至自制“口罩”出行,也绝不给国家“添乱”。我们众志成城,默默地为抗击疫情做着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一线医护用品的严重短缺,到一批批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援助物资顺利派往“前线”;从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疲惫而又坚定的眼神,到一批批扛着各自医院旗帜,打着“武汉必胜”、“中国必胜”标语的医疗援助队陆续进驻湖北;从一个凌乱空旷的场地,到由一支支建设队伍高呼“央企担当、使命必达”奋战10昼夜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现着当代中国的硬核力量和令世人震惊的中国速度。这种震撼冲击着国人的心灵,正是这一个个身披洁白圣衣的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坚毅刚强,振臂不退;正是这一个个将防护服穿戴整齐后,毅然转身踏入病区的医护人员,在战“疫”面前不计生死;正是这一个个坚守在显微镜前,奋战数昼夜不曾合眼的科研人员,一次次尝试着、探索着研制攻克病毒的终极利器……他们,众志成城,只将背影展现给我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有他们的守护,我们生活得幸福、安心。

对比17年前“非典”疫情,这次我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心态来体会和品味“众志成城”这四个字的分量和含义,那是一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担当,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勇气,更是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志气。

思绪翩跹,一滴泪顺着脸颊悄然滑落,打在地板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睁开双眼,金黄的光晕依然闪耀在眼前,像极了战“疫”胜利那一刻……

 

浏览次数:405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