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未因岁月尘封而失色,未因时代变迁而暗淡,这种直指人心,触动灵魂的精神就是焦裕禄精神。
去兰考之前,我知道的焦裕禄是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好干部。而在去过兰考之后,焦裕禄成了我精神上的明灯,指引我向着更高的境界前行。
12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股份公司组织的党务人员培训班,其中有一项安排就是前往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前往兰考的大巴车上,领队老师对兰考、对焦裕禄精神作了简短介绍,话不多,也不长,她却几度哽咽。我不由地想,焦裕禄精神作为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可能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中原大地每个人的内心吧!
为了印证我这个想法,路上我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重温了《焦裕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绪再也无法平静。
电影画面中,兰考大地风沙弥漫、暴雨漫天,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雨水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县委干部来一拨走一拨,老百姓们缺衣少食,背井离乡、四处乞讨,在这样的艰难时刻,焦裕禄被组织派到了兰考任县委第二书记。
在兰考的475天,他一心想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寻经验,制定出消除长期困扰兰考百姓的“风沙、水涝和盐碱”这三害的方案,带领大家一起改善百姓生活。在兰考的这短短400多天里,他不顾病魔缠身,亲自带领大家战风沙、斗洪涝,治贫穷,真真切切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切切实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化腐朽为神奇。而他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奇迹,最终因肝病晚期永远离开了他放心不下的兰考人民……
车渐渐放缓速度,领队老师提醒大家,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行驶在兰考县的裕禄大道上,离焦裕禄纪念馆越来越近了。
我坐在车里,看着裕禄大道两旁的街景。如今的兰考已经变为一座青春之城,高楼林立,道路宽广,交通便捷,再也找寻不到电影中的一丝画面。心怀敬意地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立体再现的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布展,以及“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让我再次身临其境感受到兰考人民当年的艰苦生活,深刻体会到焦裕禄访贫问苦、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公仆情怀。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讲解员一字一顿,把我带进了60年代焦裕禄来到兰考的场景。
他把第一次县委领导的会议开到了火车站,看着老老小小争先恐后爬上火车,为了讨得一条活路纷纷背井离乡,他眼圈红了,心疼地说,你们慢点,等日子干好了,我再接你们回家;他为了挽留住研究泡桐苗的小技术员,捂着巨痛的肝部,大汗淋漓的追到火车站,只为了塞上一把黄土,告诉他帮着研究研究,看着技术员没走,又想方设法弄来大米,为这个南方的外乡人改善下伙食;大雪封天,他扛着面带着钱来到贫困的老乡家,当老大爷问他是谁时,他脱口而出,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要我来看你们的……
焦裕禄在兰考475天里,共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行程5000余里……而正当兰考的封沙、治水、改地斗争节节胜利的时候,焦裕禄却永远地离开了。在他的葬礼上,一位老大爷动情的哭喊:焦书记,您是被我们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
“活着我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我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是他临终的心愿!
在他的墓碑前,我们全体党务人员饱含深情行三鞠躬礼;在他亲手栽种的焦桐树下,我们聆听《一棵树一个人》,重温入党誓词。
讲解员深情解说,数次停顿,几度哽咽,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回程的车上,我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告诉她今天我们去了兰考。妈妈很快回复:去学习了焦裕禄精神吧?我们小时候都在学!
是啊,焦裕禄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弘扬、秉承焦裕禄这种精神,以焦裕禄为镜,学做人民的好公仆。
正如那句话所说,焦裕禄精神,必将长存天地之间,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