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发来一张照片,雪花飞扬白皑皑的一片,而后告诉我,“下雪了,有点冷,我的鞋也坏了”。赶紧下单,给他选了厚实的鞋子和外穿的羽绒裤,因为我知道他又要在寒风凛冽的西北过第六个冬季了。
从2013年初到2018,历经了甘青客专、宝兰客专、宝兰公网的施工,工地从春风不度的玉门转移到麦积山下的天水,河西走廊上这一千多公里的大站小站他都能如数家珍。经历过内地无法想象的强风暴的骇人、也经历过暴雨后戈壁上水流汹涌的惊恐,白天在耀眼的蓝天下挥汗如雨,夜晚在满天的星斗中也是如火如荼。奋斗了几年之后,高铁终于在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畅通,拉近了和内地城市的距离,他从工地到天津的路途时间,也从最初的两天缩减至现在的朝发夕至,他自己也从白面书生锻炼成黝黑的西北汉子。两千个日夜,他见证了西部高铁的发展,我见证了工程队家属的各种艰辛。
六年来,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孩子曾经抱怨过,如果没有春节,爸爸是不是就一直在工地不回家呀。其实哪是他不想回,工地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对待安全,深知“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得他更是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和懈怠,心里总是盼望开通后能休一休、喘口气,可是这一盼就是六年。
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施工队伍来说,更是如此。今年国庆节,工程上难得的不太紧张,老公也打算回家休息几天,便提前订好了回家的票。日期临近,但林芝突然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便火速赶往林芝。从林芝返回已是9月28日,把项目上的工作安排好,订好回天津的机票,一切似乎还算顺利。29日早晨坐上了林芝起飞的航班,我和孩子也做好了和他一起回老家过国庆的准备。航班要在重庆转一下,中午12点他发来“已着陆”的信息,12点半打来电话,“我不回天津了,要马上去天水,有个工期紧急的活,以后有时间再回家”。
未等我反应过来,他便挂断电话,急寻到天水的交通方式,折返天水。我知道这一别就是经年,2018年大概是回不来了。半路折回的事,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我和孩子也渐渐适应了他说回不回的“谎言”,便也不再问归期,“问君归期未有期”,为了工作,为了他心中的“高铁事业”,也实在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能抽身,只有人到家了心才能踏实下来,确定是回来了。
这次“空降”的陇海公网改造工程,无疑又是一个短平快的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不可思议的事,这两年已并不鲜见。企业的飞速发展、残酷的市场竞争,逼迫工程人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重压之下,人的潜力被无限发掘,当然身心都要承受数倍的压力。这种天各一方的生活,所有的惦念和牵挂都显得遥不可及,也只能帮他准备些衣物,在北风白雪中施工的时候不至于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