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国人的眼中是个神奇的国度,印度民族是个开挂的民族,因工程的原因,我有幸在印度工作、生活了几个月,印度的风土人情也令我记忆犹新。
初到印度
初到印度,接机的是在印度聘请的中文翻译,名字叫牛顿。看样子年纪不大,高高壮壮,挺着大肚子,皮肤不是很黑,有点像英印混血,样子倒是很憨厚,我心想,看来印度人民生活不错。

坐在内饰极其简陋的印度国产的吉普车内,走在回项目部驻地的路上,狭窄的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招牌、店铺,服饰各异、肤色不同、熙熙攘攘的人群,行人、马路上悠闲自得的牛、自行车、摩托车、一路狂按喇叭的机动车,一下子把我打回到八九十年代国内的乡镇。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却又感到那么熟悉和新鲜。
项目部驻地位于印度北方邦的一个城市,名字叫安拉阿巴德。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和亚穆纳河相会于此。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的2月初,恒河、亚穆纳河及人眼看不见的神河三河交汇处,会聚集数以十万计的印度教信徒,到此沐浴。此时正值枯水期,河两岸的沙滩上会搭起五颜六色的帐篷,绵延数里,夜晚时灯火通明,场面颇为壮观。

神奇动物在印度
在印度,感到第一个不理解的就是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上或停或卧,或慢悠悠行走的牛。车辆遇到牛,司机主动躲避绕行,车不催牛,牛不让车,彼此相处异常和谐。后来才知道这和宗教有关。在印度,主要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等,其中印度教的信徒最多。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而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
印度对动植物的保护给我的印象至深。在印度,随处可见参天大树,有的几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站在安拉阿巴德七楼的公寓上放眼望去,几乎没有过高的建筑,都是绿色的树顶。翻译说,印度法律不容许随便砍伐树木,印度教也不让随便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力线从树冠中穿过,树木却依然保留(印度的电杆是扁方的)。记得第一次调查线路时,我们在路基不远处看见一只狐狸,当时我们大呼小叫。但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因为这里的动物实在是太多了。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类,很多种猴子,体型很大的马鹿,步履蹒跚的蜥蜴,这些动物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与当地的农民和谐相处。
友善的印度人
印度人普遍看还是比较平和、友善的。我们到达印度的时间刚好是中印边境对峙结束后,我们是做了种种安全预想,怀着一颗颗忐忑的心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的。但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普通的印度人见了我们就像是现在的我们见到了外国人,感觉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有什么敌意。倒是我们去调查线路时,遇到农村的小朋友时,他们常常呼啦一下围拢过来,用充满好奇的大眼睛不停的打量我们,就像我们小时候突然见到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样,但多充满了好奇与欢笑。这里的学生和儿童虽然感觉没有国内生活水平高,但是感觉他们毫无压力。每天上午九、十点钟才上学,而下午三四点中就放学了。一件自制的玩具,一群孩子可以疯狂的玩上半天,就像我们小时候,虽然贫穷,但却并缺乏快乐。

不太适应的生活习惯
还记得之前看旅游节目的时候,主持人一口吞进面包蘸食印度咖喱时陶醉的样子,边挑着大拇指边说“印度咖喱果然名不虚传!”。可是,实际山我对这种“美食”真的无福消受。印度的饮食是我们一直也适应不了的。他们习惯将各种蔬菜切碎加咖喱和其他调料熬成糊状、汁状物,然后用类似于我们用黑面烙的薄饼蘸着吃,或是拌米饭食用。在那唯一能接近我们口味的就是炒米饭,并且还得千叮咛万嘱咐厨师不要放咖喱。而他们的用餐方式更让人目瞪口呆,直接上手。“手抓饭”果然对得起手抓的名号。哪怕是汤拌米饭。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印度人的另一个让我们不能理解的习惯,就是上厕所不用手纸,直接用手用水洗。并且印度人家里很少有厕所,城市里公厕数量也很少,有很多公厕都是露天的,并且只限男性使用。
喜欢庆祝的国家
为什么说它是个喜欢庆祝的国家呢,印度的节日多得让我们羡慕。什么共和国日、甘地逝世纪念日、洒红节、丰收节、十胜节、灯节、大壶节、小壶节……。前几天还在印度坚守的同事半夜发了一个朋友圈,熟睡中被室外震耳欲聋的声音吵醒了,欢乐的印度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的组织游行欢庆“十胜节”。每逢印度教节日基本都要放假,并且节日都有特殊的含义。譬如“灯节”时,老板给所有的员工都要放假,并且要发红包,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可谓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印度员工阿米特(AMIT)和我们介绍时眼里充满了渴望的眼神,悄悄的问我们:“老板会发红包吗?”我们听了哈哈相视一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用这句诗来形容印度的贫富差距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富人们住着别墅、花园,家里有佣人、保安,出门有汽车。另一方面,街头随处可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讨者,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或住在马路边的临时帐篷里或是直接住在桥洞里。印度人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的职业也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千万不能在印度生病
印度的医疗条件和国内比要差很多。在印度,我有两次切身的医疗体验。一次是我刷玻璃杯时,玻璃杯碎了,手掌划了很深的口子,还不止一个。紧急到就近的医院去医治,到那后十几分钟也没人管,而我也只能一面用毛巾压住伤口一面可怜巴巴的催促翻译找大夫赶紧处理。好不容易带到手术室去缝针,手术室的简陋和环境的脏乱让我提心吊胆,缝合时居然也不打麻药,慢悠悠的在那穿针引线,并且是在我的询问、提醒下才给打了破伤风针。另外一次是我有一天突然头晕的天旋地转,起不来床,伴有呕吐。这次也吓坏了几个同事,待我稍微能动了,急忙送往医院,而在医院,大夫只询问了病情,量了个血压,用简易测糖仪测了个血糖,开了点药就打发回来了。
这里有很多的意料之外,也是我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回忆。印度,一个信仰与热爱的国度。多年之后再次回想,我还是会想起那一个个美丽的日落,想起被夕阳余晖染红的恒河;想起孩子们淳朴而天真的笑脸;想起那些虔诚信徒不远万里前来祭拜的壮观场面;想起因为自
己不懂规矩闹出的小笑话;想起我在这里付出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