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在给孩子游戏互动的过程中给他念起父亲当年脱口而出的《愚公移山》。那年父亲43岁,我18岁。从小我就是在父亲熟诵《愚公移山》、《卖油翁》、《口技》、《论语》等文言文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以至于高考语文的高分成绩竟与父亲平日茶前饭后的“碎碎念”有着莫大关联。父亲50岁之前是一个司机,骨子里却有着与他职业大相径庭的学识。“阔别学堂20余年,为何他对这些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吟诵自如,还有那些氢、氦、锂、铍、硼等化学元素都能一字不落倒背如流。”多年来,这一直是我心中未解的谜。
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有四个妹妹。由于父亲特殊的家庭身份,家里家外的事除了勤恳劳作的爷爷、奶奶,还有持家能手的母亲操持外,他几乎很少过问家中事。小时候的记忆里,奶奶在我耳边念叨最多的是父亲的“懒”。话说父亲年轻的时候真的很“懒”,家务事从不插手。但是父亲的“懒”并不影响他为人的责任担当。“我们村有300家住户,这100多栋楼房用的沙、砖原材全是我爸运回的。”每每与旁人提及父亲,我心中掩饰不住作为女儿的骄傲与自豪。97年,农村住户开始一窝蜂似的筹建水泥楼房。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乡村邻里需求,起早贪黑便成了父亲的家常便饭。夏天昼长夜短,父亲为了平衡各户所需,子夜从来回30余公里的沙厂、砖厂运回建筑原材。冬天,因气温低下机动车发动机无法启动是数九寒天的常态。为了不耽误大家的事,父亲往往凌晨5点起床,举着添加废气柴油的稻草火把给发动机预热加温。当人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懒睡时,父亲早已出发在路上了。如此看来,父亲之所以被奶奶贴上“懒”的标签,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一位母亲对于儿子力所能及的疼爱吧。
父亲吸收、传播知识的力特别强。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看报、练字。辛劳一天的母亲从镇上下班回家,父亲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的报纸带回没?”每次父亲如获至宝地品飨着母亲带回的精神食粮-《楚天都市报》,常常孤自品尝到大半夜。转天,他准会将报纸中的新鲜事、新鲜人说给家人听。时不时还会冒两句“你看,这标题写得多吸引人”。父亲练字,几乎有些“痴”。他的一手好字经常被人误解为他是一名人民教师。平日里家中废旧报纸、账本、墙壁、砖红色的木质衣柜侧面随处可见父亲信手拈来的隽永字体。就连夏天消暑纳凉的时候,他时不时会在我和哥哥的后背肉上写字比划,让我们猜猜他写的是什么内容。横撇竖直在父亲的举手比划间力道不一,即使我和哥哥痒得咯咯直笑也难逃他的手心。
“难在无意,易在有心。”这是父亲常常教导我们的话语,同时父亲也用这句话践行了“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的真正含义。自爷爷去世后,50岁的他开始勤问家中琐事了,尤其是在农田耕种方面。为了更好继承父业,他通过收看《经视直播》,学习并记录科学种植方法,借鉴经验,不断尝试。果不其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探索、尝试后,每年秋收家中粮仓丰满。逢上过年,这个老大哥自然会给妹妹们送去粮食,姑父们在分享父亲的劳动成果时更是对他交口称赞。“2018年我要学会淘宝购物,省得总是麻烦你。” “网上购物竟然也被他提上议事日程?都55岁了,能学会吗?”我心里嘀咕着。由于村里的孩子外出上学,父亲的不耻下问一下子无处可投了。诚然,协助他完成网购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学习期间,他通过我的远程指导,按照淘宝流程截图反复尝试,不到一周的时间竟然还真的学会了!掌管家中经济大权的母亲总在电话里向我数落:“你爸爸现在是越来越会花钱了”。
“人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穷思想”经常听父亲这样说。父亲是一个尊重文化、崇尚文化的人。关于“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成年要带三分稚气,幼年要有三分沉气”等等之类的语句,他更是如数家珍。从小在父亲“行动三分财,不动哪里来?”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我就懂得了“人不能坐享其成,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至今父亲的话我一直久记于心,受益无穷。
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面对面》专访中说:“我应该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我有爱,有尊敬。” 如今,有了孩子之后,我更加理解父亲常说的“学习是最好的投资”这句话的意义。父亲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要正派为人,要做一个有目标、有规划、善于学习、善于积极进取的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平凡的父亲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