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家风、家规及祖训”自然会让人想起那些名门望族代代相传下来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会有独到的见解和适合家族实情的处世哲学。相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族来说,他们的后代所秉承的却仅仅是靠祖辈父辈们言传身教来养成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的传承下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修身之法和齐家之道。
记得前几年有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具体的剧情不能很好的回忆起来了,但是有一段很小的章节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就是主人公在耄耋之年的生日,收到了儿女送来的生日礼物---他的档案。老人激动的接过来翻开档案册,口中喃喃的说到:在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污点!---在儿女的簇拥下,每个人都会时不时的给儿女们一些忠告,从而希望儿女们在成长和生活过程中能够走正道,避歧途,堂堂正正的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但细细想来,老人这一句自言自语的话,又能抵得上多少劝人为善,端正为人的道理呢?老人这是用一生的行为,给他的子女们上了在简单不过的一节课:要做到没有任何污点的人生!这岂不是比千言万语都要精准的忠告吗?
这在笔者看来,这俨然就是让后辈子孙们值得世代相传的家风,也可能并没有形成朗朗上口的家规祖训,但是一代代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却足可以让这些精神融入到他们的生命当中,在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中去展示整个社会需要的良好风气。
我就是在有着良好风气的家族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从祖父那一辈里,就是被邻里乡亲称为所谓的书香门第。这得益于家族中多年保存下来五花八门的藏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或者那样的很多东西都随着时间而消磨殆尽了。只有这些书却完整的保存下来,是对我们孩童时代最大的馈赠了,我的父亲在闲暇之余就充当起了故事大王的角色。我们当时都对学识如此渊博的他怀着无比敬佩之心,而在我们刚刚能够看懂其中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它们像八国联军一样据为己有了,在我们看来那就是在伙伴们中间炫耀的最好的珍宝,每隔一段时间,兄弟们就要把所有的书汇总到一起,分门别类的进行你一本、我一本的重新分配,然后就又是一遍一遍的遨游其中。从那时开始,我们才接触到了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五常之道”但确从未真正的去领会其间的真谛。父亲口中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耳熟能详但从未想过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何种联系。
父亲在乡亲们的眼中是名副其实的秀才,别具风格的毛笔字,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都是父亲在乡亲面前所展示出来最好的家族财富。逢年过节,把这些作品做为赠品送给乡邻,我们就做为执行这个任务的使者了,听到乡亲们对作品的连番夸奖,我们也会觉得自己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我们会对我们的家族有着此种“本领”而无比自豪。而每当我们揣着乡亲们塞给我们的反馈礼物兴高采烈的回到家里时,却每每换来父亲疾言厉色的训斥,他从不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的馈赠,哪管仅仅是一个刚刚煮熟的鸡蛋。在他看来,没有付出的回报始终是属于妄取不义之财,久而久之会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长大了就会变本加厉的犯下大错误。这一点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父亲是一名谦谦君子,在乡邻们的眼中更是一名诚实本分的学者,父亲性格温文尔雅,做事却又雷厉风行。一年四季终日的忙碌,养成了他做事有条理、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每当乡邻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婚丧嫁娶需要有威信的人去打理组织相应杂务的时候,父亲是不外人选,他会把繁杂的民俗事务组织的有条不紊,合情合理。让乡亲们能够放心的把大大小小的家事让父亲去打理,这也是父亲多年来的处世作风的最好见证。
那时父亲总是劳作于田间,奔波于生活中,困苦的生活使他养成成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他虽然总是在生活中对自己异常苛刻,却对那些生活疾苦的乞丐们尤其大方,每当有乞丐走到院子里,他总是把最完整的馍给他们,留给自己一些边边角角,有时甚至还会给他们盛一碗粥或汤。对此,当时我们有很大的异议,可他总说,他们比我们生活的更不容易。
父亲是平凡的人,所做的事也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那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段,我会对我的父亲肃然起敬:对待落魄之人有恻隐之心当为仁,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当为义,尊卑长幼有序当为礼,博览群书严谨好学当为智,诚实本分当为信。我想这就是我们家族中的“五常之道”吧!
我的父亲在生活中提取了更多的养分,又用这些养分灌溉培育了我们。“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一直以来是他立身处世的根本,虽然,在我们的家族中并没有让子孙后代们牢记于心的家规祖训,但在我们成长的故事里,他的言行却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操守、来诠释他的处事哲学。哪管仅仅是一些繁琐小事,而在这小事中我们体会到了我们的家风所在,会使我们在生活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