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30-04:30,当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天中最繁重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初冬的枣庄,夜里气温直逼零下。我有幸陪同济南铁路局电视台的团队来到京沪视频补强项目枣庄至滕州区段进行现场采访。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天窗点,也是我第一次实实在在的体验着同事们的日常。
晚上10:30分。在上线入口整齐列队,身着整齐的CRSC防护服,认真听着今天的注意事项。这是常态,每一晚都从眼前的这一幕技术交底会开始。每一个人都精神抖擞,认真聆听,在头灯的灯光下,每个人口中呼出的热气格外明显。
“今天的任务大家都清楚了吗?”“清楚了!”声音振聋发聩,仿佛战士们的口号,士气昂扬。
京沪视频监控补强工程全线共计1308km,像此时此刻有这种“战斗队伍”的场面,其他区间还有30余组,每天晚上近千人同时展开作业,遍地开花。他们的战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
凌晨12:30分。我随着大部队进入施工现场。京沪视频补强工程包括五个车站,这其中包括泰安和曲阜。常说人杰地灵,在这里,巍峨的泰山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曲阜呼应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通号人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大国工匠的智慧之光。在面临天窗批复少、施工周期短、任务重的问题时,技术人员积极进行了工艺创新,突破传统方法,利用“穿针引线”及配合滑轮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了光缆的不必要磨损。
凌晨1点30分,敷设光缆的作业人员整齐列队,呈现了一种湖畔纤夫的场景,拉着长长的光缆,伴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前进,光缆快速地在地下穿行。“纤夫”的队伍在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看不见的墨色中,只留下头灯的远远的光在晃动。
目光随着光缆行进的方向移动,设备架上的设备安装组发出敲敲打打的声音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三人一组,分工明确。两名技术员站在高高的设备架上安装设备,另一名人员在地面负责配合。在这里,任何一个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反复用直尺、水平尺测量每一个设备及零件的位置,使其位置的精确度达到毫米。我的驻留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不忍打搅,继续向前。
漆黑的夜,冰冷的轨道,却因有这样一群辛劳的人,此情此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在前方,我遇到了光缆接续班组。技术人员从始至终一直坐在简易小桌旁边,桌上放着正在接续的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金属线,精细的工作要求技术人员手上不能有手套等任何保护措施。只见技术员熟练地将金属丝绝缘皮剥掉,用纸巾擦干净露出的金属丝,双手灵活地将细丝放入接续盒中连接起来。熟练的技能,娴熟的动作,为了这深夜里宝贵的四个小时,他们也是用了心、尽了力。
凌晨4:00。予我来讲的长夜漫漫,总算是告一段落。在收工返程时,却无意间听到了几个小伙子低声的说着:“时间过得真快”!
当返回项目部时,东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几个小时后,京沪高铁即将像往常一样正常运行,载着众多的乘客从这里经过,他们不会想到,就在几个小时前,通号人在这里用脚步丈量过一段段铁轨,用双手布放过一根根光缆、用智慧达成过一个个妙招,用实际行动为每一位乘客的安全出行担负着重任!
我想,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与同事们一起,再次亲历天窗点,再次感受通号人热火朝天的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