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端午印象

发布时间:2017-05-26 作者:温一凡 来源:天津通泽公司 字号:

晚饭过后遛弯,走过靖江桥时被飘来的粽子香味打乱思绪,远处传来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不知何时,这种味道慢慢取代了我心中的端午味道。

我的家乡在土地贫瘠的大西北,地处甘肃中部,早在四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在那繁衍生息,因境内牛谷河通往渭河,于宋朝时期朝廷赐名“通渭”。在我幼年时期,每逢端午节最先想到的不是粽子,而是似酒的甜醅和爽口的凉粉,还有那回不去的童年。

想不起那是怎样的一个清晨,伴着麻雀的叽喳声,我还在梦乡中肆意狂奔,突然仿佛失重一般跌落,挣扎着睁开眼时发现,早已起床打扫屋子的姐姐右肩扛着笤帚,左手拄着拖把,朝我大喝一声:今天端午节!这一声虽比不了长坂坡那声“燕人张飞在此!”,却也有“妖怪,哪里走”之气势,我顿时打个冷颤,一骨碌爬了起来。想不起那时父亲是怎样的年轻面孔,或许比那张师范学校毕业照稍显成熟。在五月的季节里,父亲上身穿着白色衬衣,下身穿八十年代流行的薄格子呢面料裤子,脚着黑色条绒布鞋,右手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支哈德门牌香烟,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屋后一棵矮柳树。他将抽了半截的香烟叼在嘴边,在一片氤氲中眯着眼,折下了柳枝。端午节于门窗插上柳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及避瘟疫,而这些柳枝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当年春节之前。此时的母亲拿出一大清早去集市买到的“花绳子”(各种颜色的绳子搭配在一起像彩虹一般),在自己的手腕上比对完又在我们的手腕上比对一番,然后笑着问好不好看。而我和姐姐早就蹦着跳着,争相伸出胳膊让母亲帮我们将花绳系在手腕上。据老人讲,这样就不怕遇到蛇了,那时信以为真,每每带上花绳子就觉得有金钟罩保护了。

待到晌午,母亲早早准备了家乡端午节特有的美食甜醅子和凉粉。幼时的我们在炎炎夏日能吃到爽口的美食,是一件超级幸福的事情。甜醅子制作的主要原料便是莜麦或者大米,将这些原料煮熟加以酒曲放入容器,假以三两日经过发酵便制作完成,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凉白开冲淡食用,香甜可口。我常常想,李白在吟诗之时,若饮甜醅水也会千杯不醉吧。凉粉的做法便更加简单了,将土豆淀粉加入沸水中一直搅拌成胶体状,然后放入容器中冷却。待完全冷却切条,加以浆水(家乡普遍食用的自制浆汁,来源于山间可食用的野菜腌制发酵制作而成)就可以食用了,尤其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吃一碗浆水凉粉真是解渴又解乏。

“问尔所之,是否如是,凭君寄思,慰我相思”。童年里的一根小花绳,将所有的回忆永远绑在那逝去年华后,打上了结。无论是那杯香甜饴人的甜醅水,还是那碗解暑的浆水凉粉,都定格在岁月中渐渐泛黄。从此,那个绳结里便永远是无尽的乡愁和亲情。

 

浏览次数:265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