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从通号工艺受捧看“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6-06-07 作者:史世龙 来源: 字号:

前几天,中国通号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通号工艺:与德国工程师比完美》一文引起网友热议,大量通号员工、行业人士纷纷转发评论,对国有企业能拿出如此完美的工程产品高度赞赏。这是中国通号开通微信公众号以来点击量最高的美文,也是在通信信号行业内较少受到如此热捧的文章。

中国是制造大国,号称世界工厂。许久以来,我们的耳边也不断回响着要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的声音,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国人纷纷到日本抢购电饭煲,抢购马桶盖的事实,许多人到欧洲旅游,买块瑞士手表、军刀简直就是必修课,甚至圆珠笔尖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全部需要进口。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有梦想,但是一直游走在低端和廉价的“死亡线”上。商务部有个数据说: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至8000亿用于购物。这其中有外国商品的质量优良,也有国人对自身产品的不自信。有人曾说:“质量不好,你让我怎么支持国货?”

不过,虽然我们仍然有大量人群喜欢外国产品,但是近两年中国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中国高铁不断被世界认可,中国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都是相当领先,中国工人能造出像德国工程师一样的工程产品会是“新常态”。这说明,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品牌推广、品质宣传,让我们已有的国产优质产品能被中国和世界的消费者认可。

从这个角度讲,产品质量的较量、工艺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引领和倡导,各行各业的生产者、管理者就是“工匠”精神最大的实践者,是鲁班、詹天佑,是木牛流马、四大发明。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隋代李春设计建成的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依然坚固;出土的夏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的仍然锋利无比,让现代铸造工艺者都叹为观止。然而长期以来,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提高精度。甚至有一些工厂为了追求速度规模,追求效益,生产的产品一度成了一次性的“样子货”,急功近利的心态曾经成了笼罩中国制造的雾霾。培养“工匠精神”,祛除制造业的浮躁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的赓续接力,需要我们不断积累传承。

“工匠精神”也是创新的本源。人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只有踏踏实实地将心放在追求质量提高,追求精益求精,才能在完美上更加完美,才能有所创新创造。只有专注,专心,才有可能脑洞大开,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有飞跃。中国通号近几年通过坚持推行标准化,进行工艺交流、编制标准手册、制作模板、统一工艺流程等,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无怪有的员工说:“我们2010年在海南东环召开标准化推进会时,认为工艺质量已经登峰造极了,但5年后再到海南西环看,工艺质量又提升了很多。”创新、突破,就是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下,螺旋上升,催生的花朵、果实。

有人说通号的工艺让员工自豪,我也为中国手艺不输国外而骄傲。大国重器要有大国匠心。希望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均能在这次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均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创造出精品,拉开中国产品的品质革命。

浏览次数:28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