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号兰新客专张家庄隧道“1.18”自然灾害抢险纪实
“气”者,理之依也!
当下,“气”更寓意为国家、民族、单位或队伍的担当精神、斗志作风的凝聚。
兰新客专张家庄隧道抢险救灾正是参与的各方“集团军”凭借“气贯长虹”的决心和勇气,共同谱写的一曲抢通西北高原“大动脉”赞歌。这里面,就有“气冠三军”的中国通号骨干施工队伍——通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全长1776公里的兰(州)新(疆)客专,是一条横贯东西的现代“钢铁丝绸之路”,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快速铁路。1月18日,由于频繁地震、地表水下渗等综合因素,民和至乐都间长为3.769KM的张家庄隧道发生了不可抗力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事故发生后,中国铁路总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甘青铁路公司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成立了现场抢险指挥部,迅速调查现场,研讨方案,布置任务。中国通号兰新客专OPM随即接到了“按期抢通通信信号工程”的军令状。
在此之前,他们出色完成了甘青段1066公里的通信信号系统集成,包括设计、技术方案,设备提供和施工安装任务,新疆段711公里客服系统工程,以及承担兰州、西宁两大枢纽通信信号系统新建、改造施工任务,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甘青公司副总经理王夫亮对该单位的实力信心十足:“完成任务,通号没有问题!” 中国通号兰新客专OPM常务副经理张朝波当即果断表态:“我们保证不辱使命,坚决优质按期交付。”
张家庄隧道,星夜进军。
险情就是命令!遵照现场抢险指挥部统一部署,1月18日,张朝波、OPM总工周彪连夜带领先遣队赶往张家庄隧道附近的海东市乐都区安营扎寨,行进同时,电话组织天津分公司第一、五项目部其他人员火速进场。
先遣队员慕建军、马立虎、蔺翔、吕勇猛快速深入受灾严重、大面积塌方段前线实地勘察,了解和统计了通信、信号光电缆和设备受损情况。
OPM成立了应急抢险组,周彪担任组长,现场督战,全面负责领导、组织工作。应急抢险组在全面掌握抢险指挥部总体抢险方案和保持密切沟通的前提下,很快,《兰新客专张家庄隧道通信信号专业应急抢险方案》出炉并通过了报批。
为打好这场抢险战,集聚抢险队伍和匹配适用的设备及物资,天津分公司调集宝兰客专、兰州基础网改造、西宁枢纽站改周边项目全力驰援。
周彪强调,要千方百计配合站前隧道加固和科研工作,抢险通信信号设备,按期安全启用两大系统。
安全抵达现场,通号员工不顾舟车劳顿,落地即参与抢险工作。
(一)一“气”浑成,打通“命脉”通道
隧道进口坐标DK118+595,DK120+873- DK120+933区段是“重灾区”,拱顶仍有大面积的似掉非掉砼石块,有随时脱落的风险。为尽快打通恢复通车,隧道加固整治作业成为主体工程“中心”要务,铁路总公司专门成立指挥组现场盯控进度。站前龙门吊等大型设备进入施工,从进口到“重灾区”,急需腾出临时施工便道。因此,拆除通信、信号光电缆和其他设备迫在眉睫。
涉及通信专业1KM漏缆及卡具、5处漏缆接头;信号专业16个区段轨道电路设备、118个补偿电容、16台应答器等拆除工作好说,天津分公司久战沙场、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郭宝山、华广青坐阵指挥,昼夜连续出击,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不过,期间也有惊心动魄的一幕:抢险组信号作业队长吕勇猛带队完整地拆下了“重灾区”2处信号点的设备,直到现在他仍旧胆战心惊。面对此次“冒进”举动,他笑了笑说:“哈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设备没坏,拆出来回头都能原装用上,再说从别地选调过来补上,费钱,耗时,时间等不了。”
然而,线路两侧通信干缆既不能“伤”,更不能拆。因为张家庄隧道“1.18”自然灾害后,为缓解大动脉客流输送问题,铁路部门重新调整兰新客专运行图,兰州至西宁段采取迂回走老兰新线运输,西宁至新疆段照常开行。这样一来,被誉为铁路“神经中枢”的通信系统全线贯通“主干通道”决不能有丝毫纰漏。可眼下,为了打通救援通道,已经没有退路,“拆除通信干缆”一下子成了中国通号全力配合隧道加固整治腾“地”的“拦路虎”。
关键时刻,在国家干线抢险救灾燃眉之急之时,中国通号站了出来!
他们协调设计、监理、站前等多方,再次现场勘察,技术人员熬灯点油研究对策,制定了《两侧槽道-两线间中心水沟迂回两次割接通信干缆过渡方案》,并对兰新客专通信传输系统通道保护提出了调整建议,通过了甘青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电务部、设计院的专题会议审查:“这就么办,通号公司你们抓紧实施。”
1月21日,挺军压进,中心水沟穿缆大战。
此时的西北高原,大雪纷飞,温度直逼零下20度,直通的隧道大风呼啸,隧道内通号员工瑟瑟发抖。他们要2天内,借着线路中心30-50米一个的狭小手井,将两根新的32芯干线光缆,穿放在直径20CM的水沟内,拉通张家庄隧道过渡通道。
困难永比想象的多。水沟里泥浆存积、多处水管高低错台,阻碍大;手井水深高的达40CM,极寒的天气下,更别说人钻进去施工了。民工集体“罢工”了:“这活,多少钱也不干。”
“通信水沟穿缆,信号职工全力支援。”张朝波作出指示,一马当先在前线指挥,动员西宁站改六部加派6名信号人员提前抵达。
员工全副武装,穿雨靴,带长袖塑胶手套,隧道进口吹响穿缆号角。两套疏通棒从东、西两侧,两两手井间同时作业,六部副经理黄建华叫起了“1、2、3,送;1、2、3,送”的号令。眼看光缆头快到下一个手井口了,不管怎么送就是“无动于衷”,在多次发生的这种情形下,黄建华、技术员李洪年,还有新来的大学生郭宏亮手井内跪地缩身,借用木棍、竹竿,这边一拨,对面一送就穿过来了。“又过了一个手井,‘呱唧’鼓励下。”大伙个个欢呼雀跃。
穿缆快进“重灾区”,华广青犯难了,他手足无策地向张朝波汇报:“张总,前面怎么穿?就怕拱顶石块脱落。”“人肯定不能往中间去,我已经想好了办法。”原来,10分钟前,张朝波带着郭宏亮,试验了一把,在靠近“重灾区”的前一个手井内,装好疏通棒,在出该区域的下一个手井已经探出了头。
时间已经是1月22日的凌晨2点10分,疲惫不堪的通号将士再也经不住长时间的夜寒力残。周彪顺着头灯余光,望了望隧道出口的方向,作出指示:“今夜就这样,大伙回去歇会,等天亮再战!”
大伙将剩余光缆盘圈防护在离出口不远的手井旁,撤出了战场。主动请缨的杜红伟,帐篷里继续留守于此,夜不能寐,因为他不想大家千辛万苦努力了这一天一夜的劳动果实被砸,被偷。
光缆割接,打通救援通道收官之战。
此次抢险救灾,影响既有兰新客专行车的来回“两次割接”,第一次就是在过渡期,也是能否快速腾出两侧槽道的关键战役。
为了保证通信主干道保持“两条腿”走路,抢险组计划在两个天窗点内对A、B干缆两次割接,达到形成水沟内和两侧槽道内的两条干缆单独割接后互补为“双通道”的分配格局。
1月25-26日01:00-03:00,割接天窗点下来,光缆接续“刀手”队伍提前2小时集结隧道进、出口两端,将帐篷、发电机、取暖器、接头盒、熔接机等就位,拉上临时照明设施,排除割接点手井向隧道方向100米范围内既有32芯光缆周围障碍。
甘青公司、青藏公司十分重视此项任务,在给中国通号开辟“绿灯”的同时,派员现场盯控。给点后,周彪一声令下,“主刀手”李洪年、朱彦龙各带刘洋、南卫在洞口抽出既有光缆,在确认割接点电缆标识、光纤去向后开始“操刀”。
此次割接,A缆难度在于在进、出口分别是主干道、DK117基站、118中继站和主干道、基站DK122、DK122AT所汇集“3进3出”的分歧头;B缆难度在于在118中继站分歧有2条。如果点内完成不了,或是留有“后遗症”,都会打破原先设定的“两条腿”格局成单腿走路,危及行车安全。
“剥头,光纤除尘,熔接……” 零下22度气温的条件下,漆黑的隧道里,帐篷里通号员工靠着取暖器增加的温度,读取测试指标,顺利完成了割接过渡任务。
在抢险指挥部地质灾害处置专题会议上,王夫亮向中国通号竖起了大拇指:“行,干得好!”
(二)“气”冠三军,打响“重建”战役
随着救援通道拉通,站前、站后千军万马一线抗战“气”势恢宏,通号“国家队”也表现了其勇猛战斗的一面,打出了大写的“通号人”“气”吞山河、壮士断腕的积极队伍风貌,积极投入到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中。
“急”但不能“乱”,“忙”但不能“蛮”。
参与过98年洪水抢险、铁道部通信3年攻坚战的张朝波、周彪他们深知:应急抢险仅有热情、冲劲不够,更重要的是科学组织、安全施工,越是着急越要有序。
临时运输通道占用,设备无法就位。“放缆,别硬来,怕砸伤”“站前铺轨,盯好各点的眼是否错位”“拆换段施工和锁轨的进度盯住了”周彪作了系列指示。
时间不等人,抢通工作推进一步是一步。3月16日,信号开始敷缆。
可此时,隧道内轨道车来回穿梭作业,工程车不断输送物资,衬砌加固施工,发电机、柴油机不断轰鸣……洞内,尘土弥漫,噪声飞扬,能见度不足5米,连面对面讲话,都要比划手势。
吕勇猛介绍到:“放缆时,叫停停不下来,喊走走不动,特别难组织。”完成6.075KM电缆重新敷设的任务,还克服了槽道附近陈堆成山的盖板和杂物,极属不易,大家的担子仿佛轻松了许多。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DK340+DK485区段槽道多处砂浆凝固,不砸除电缆无法入槽,就会被损。“雪上加霜”的是,槽道下边就是10KV电缆,这砂浆块该如何清理?笔者也疑问:为什么通信信号缆沟会有高压缆呢?
慕建军告诉说:“墙面套衬加固20CM需占用部分电力缆沟,高压10KV缆临时过渡到我们的槽内。”通信专业敷设光缆32芯干线8公里、直放站1.1KM、箱变远动1KM等,这些光缆也面对入不了槽的问题,他继续说道:“没办法,咱只有多上职工,拿着钻子、榔头砸呗。”
抢险组在隧道两侧张贴警示牌,每日派员巡视,采取了用沙袋加层防护,配合站前龙门吊施工等措施,加强电缆防护。尤其在将中心水沟干线光缆二次割接恢复至两侧槽道前期,通信作业队赵晓东、朱彦龙对A、B缆进行每日上、下午各测试性能一次,确保二次迂回割接前光缆完好无损。
4月10日,开始恢复轨旁设备。
信号作业队组建配线导通组、连接线斜面硬化组、室内实验组。设备安装组主要是对双体装及设备、信号机、补偿电容等安装,设备安装组再细分为锚栓替换分队、钻孔分队、物资输送分队以此推行流水线作业,加快施工进度。他们把握“替换锚栓不破坏道床”“工艺质量跟着兰新标准走”等关键点,错开与站前交叉作业、采取夜间施工办法,3天完成了双体装、补偿电容安装任务。
时间来到了4月14日,通信专业工作量已经完成,信号专业随着站前锁轨进度,拉开了室内、外联锁试验序幕,他们正在全力兑现15日前交付项目的承诺,虽然这其中面临很多不可控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干扰。
“1012的1根4芯缆被砸伤。”正在执行1204、1205信号点箱盒配线小组刘军强向吕勇猛汇报。“这个没什么反馈的,赶快放缆重配导通就是了。”
交叉施工中互相干扰,造成的一些问题,他们主动出击,不在大会上提要求、诉状告怨的积极态度,受到了王夫亮的再一次肯定:“通号遇到小的、轻的问题自己迎头解决和克服,值得学习。”
不光如此,“只要指挥部发话,我们坚决完成。”
接到海东西站K1808区段上下行2.4拆除和恢复2.4公里信号设备命令,吕勇猛二话不说,连夜完成。大阳山隧道拆除恢复2个信号点设备和10余处电容的任务也是这样。
接到配合监测系统科研项目任务,通信作业队主动沟通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大等院校专家教授,在4月11日一晚上完成了分别用于SAA监测、SAA和水位监测、隧道应力监测的3条光缆。
这之前,院校教授会上提要求说:“我们搞研发的,头一次在高铁抢险一线,对现场安装标准和工艺不清楚,看能不能请业内单位帮忙?”甘青公司工程部副部长邢培刚紧接着说:“这个没问题,干这个,通号最专业。”
科研需要的数据传输、光缆敷设作业,抢险组积极配合项目开发团队,针对光缆型号、用途、径路,还有汇聚头设备安装位置,主动在现场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隧道进口不远处,3条光缆需自边坡槽道引入DK118+570中继站,慕建军、技术员李强现场2次研讨光缆径路,确定了从通信信号电缆井穿出来,用钢管在浆砌片石上明敷防护引入基站的走线方式,达到了既保护路基水沟成品,又形成3条光缆同沟同底、铺设平顺、避免扭绞或叠压的实效。石家庄铁道孙教授赞扬道:“现场变通,通号真有办法。”
4月16日,通信信号项目通过了青藏公司的验收,眼下,他们正积极配合联调联试,做足抢险扫尾的一切准备,只等“5.1”开通大检阅。“你们表现优异,我要给你们信誉评价加分。”4月份,甘青铁路公司决定向铁路总公司给中国通号兰新OPM申报信誉评价抢险加2分,以示嘉奖。
(三)“气”吞山河,打出“英雄”本色
抢险组在甘肃省海东市乐都县打点的位置,门前就是湟水河,它是黄河上游支流,每日河水自西向东奔流不息。
这正如参与兰新客专张家庄隧道“1.18”自然灾害抢险的中国通号建设者,“气”逾霄汉,埋头奋战在抢险最前线。抢险组成员,最忙的一段时间,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眼睛布满了血丝,脚掌走肿了,嗓子喊哑了,脸颊冻红了,灰尘沾遍全身。
慕建军和蔺翔是1月18日事故当天赶往一线的现场联络负责人,参与了早期抢险方案编制,外联对接要点、例会精神传达,负责抢险资料收集、进场材料报验等工作。他俩也是坚持到春节前腊月29最晚离开的抢险者。甘青公司主管“四电”陈学存主任、监理王长岭一致点名表扬他们:认真负责、热血担当。
大年初三,慕建军在家就开始了工地“生活”:细化施工安排。
媳妇问:“抢险咱能再不去吗?”
“不行,我这刚接手1个月。”
“离开你就不转啦?”
“哈哈…转,转,只是真的需要我。这不,我正忙那边的事儿嘛。”
其实,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自2008年上班,慕建军先后担任吐库、乌精、兰州基础网项目的通信工和调度员,一直坚守在一线。只是这次一线抢险救灾任务,看眼前的这个“大忙人”又要远行,她甚至担心起丈夫的“安危”。再者,如今女儿4岁了,知道“找”爹了,她正想“招”怎么欺骗女儿。
敷设电缆,打头的位置既关键又吃劲,信号作业队副队长吕春波卡住了这个关口。3月16日这天,遇到电泵水泥输送管一个连接处爆了,喷了吕春波一身,瞬间成了“泥人”,“好险啊!”。只见他抖了几下身子,说了句“没事,‘走你’”便继续带队前进。
“技术能手”马立虎专程从四部抽调过来,支援前线,为确保通信临时干线通道尽快搭建,他夜以继日地奔波于兰州西、西宁、嘉峪关南站、兰州局调度所等各站通信机房,及时完成了增加2.5G、10G、POS155M、FE(O)光接口板的实施工作,为实现光传输系统和数据网汇聚-核心层间迂回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贡献了智慧和汗水。
“都快把郭经理干成信号工啦!”拆除设备期,郭宝山每天进出隧道,看见员工在那配线就打开手机电灯给他们补光,必要时搭手干;华广青1月19日晚上就赶到了抢险一线,在中心水沟穿缆、光缆二次迂回割接至关重要节点上,他始终亲自督战一线,鼓舞士气。
通信工杜红伟春节前和对象、照相馆定在1月24日拍婚纱照,结果因为光缆首次迂回割接重任,只好推迟;吕勇猛身肩重责,却因需要在隧道抢险、宝兰工地来回奔波,妻子为满足他抱抱5个月大女儿的愿望,不远万里从洛阳赶过来住在工地,给丈夫加油打气。
还有赵晓东、技术员郑源,他们在参与夜间组织的光电缆敷设任务中,干一个通宵是常有的事儿,每晚扛着几十斤的工具、材料奔走20多公里,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令人钦佩不已。
一幅幅画面紧张而有序,一个个故事温馨而感人。抢险现场的点点滴滴,“坚毅”和“无私”,历历在心。
隧道虽然扭曲,我们把它扶正。一条充满希望和生机的钢铁丝绸大动脉,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腾飞在西北大地上,像一道绚丽的彩虹,跨越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