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聆听毛阿敏的这首《烛光里的妈妈》,仿佛歌词里的妈妈就是自己的妈妈。
去年3月,妈妈给1岁的女儿做了一个手工枕头,婆婆端详着赞叹不已:“针迹又细又工整,简直比机器做的还好,如今有几人能够做出这样的手工针线啊……”几句简单的话,勾起了我对妈妈无尽的思念。恍惚回到小时候,妈妈坐在煤油灯旁,低着头,认真的为我们姊妹做针线的情景,她好像从不知道累,白天做农活,回家后喂养鸡、猪、牛、狗等家畜,还要给一家人做饭。晚上,等我和弟弟妹妹进入了梦乡,她还忙碌在朦胧的灯光里。
不止一次的想起了妈妈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多年的辛劳使其失去了女性的细软娇嫩而变的僵硬粗糙,我曾握着妈妈的手问她:“妈,疼不疼?”她摇头说:“不疼。”可是,一股刺痛早已钻进了我的心里。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的确,以前看到妈妈的手,没有觉得有什么感觉,甚至认为干多了农活的手理应是那样的,可有了孩子后,才深深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回忆以前总让她生气,嫌她唠叨,不愿多分担家务等往事,心里充满懊悔和酸楚。
今年春节,我和老公带着女儿回娘家过年,一到家爸爸妈妈和往常一样准备了一大桌菜:炖鸡肉、水煮肉、酸菜鱼、凉拌耳丝、鸡蛋炒粉条、凉拌扁豆芽等,还有妈妈精心做的各种主食:油炸饼、馒头、花卷、麻花、荞面鸡头……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都摆上了桌,全是我们爱吃的,我便疯狂的吃了起来,妈妈一边忙活一边说:“好好吃,多吃,虽然做的不好,但都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一句话逗得全家哈哈大笑,但妈妈的爱却溢满心间。
这次回家本打算多帮妈妈干些家务,让她多休息休息,谁知时间几乎全花在照看不到两岁的女儿身上,在返程的车站候车室里我突然觉得好内疚,便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没等我开口,便听见电话那头妈妈的一片叮咛:“你们上车了没有?小家伙没闹吧?你们这次回来带孩子辛苦,晚上没有睡好,也没有吃好,就这样走了……”一瞬间,我已是如鲠在喉,我可亲可爱的妈妈,什么时候,您也能为自己操下心呢?
前几天,妈妈打电话里说:“家乡也有快递了,我给你们寄了些土豆粉、小米、地耳、肉等,我知道北京什么都有,但你们不都喜欢吃天然的吗?”之所以提到纯天然,只是我上次回家提及了现在吃东西要注意健康饮食,无意间的一句话,却被妈妈听到了心里。土豆和碾小米的谷子,都是爸妈在自家田地种植,用家畜的粪便做肥料,无化肥,无农药。将土豆用机器磨成糊状,过滤,沉淀后,将淀粉晒干,加入少量明矾制作成粉条;猪,妈妈亲用自种谷物面粉喂养长大,猪肉经过用花椒、八角、食盐等传统调料烧制而成;地耳,是妈妈亲自去山坡上采摘的。当我收到沉甸甸的包裹,看着一样样精心包装的食材,我仿佛看到了妈妈带着花镜费心挑拣最好的,督促爸爸快点寄快递,叮咛快递早点寄出的样子……
妈妈除了勤劳,善良,热情,还有一份让我钦佩的智慧。小时候,村里大多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几年学就辍学了,他们或是因为家里农活忙,或是因为经济困难,有的辍学在家里做饭,有的辍学去外地打工。和我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的伙伴越来越少,到初中时几乎没有女同伴了,都要一个人去,中学离家好一段距离,我曾经也有过辍学的念头,但是当我把想法说出来,被从来不打骂我们的妈妈狠狠的数落了一顿,还差点儿挨了打。妈妈的话到现在还回响在耳旁:“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会有好日子过,你看看我,上街连个鸡蛋都不敢买,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咱们这个穷苦的地方啊……”
还好我们姊妹几个都没有辜负妈妈,虽然途中经历过坎坷和曲折,但都如愿的升到高中,上了大学。邻里乡亲对爸妈也是不住称赞:“看看你家那几个孩子,个个都是大学生,你们是怎么教育的?”妈妈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们只要学,我就供。”看的出妈妈是幸福的,虽然忙碌,操劳,使她“黑发泛起了双花”,脸颊多了不少皱纹,但她灿烂的笑容却透露着那份“无怨无悔”。
有人说,妈妈是一杯纯净水,透明的,没有一丝杂质;有人说,妈妈是严寒冬季的一件厚厚的棉衣,为儿女遮风挡雨;而我说,妈妈是一缕和煦的阳光,映在我心灵的深处,照亮我的整个人生。妈妈,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