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一片沃野,东西走向的高铁巨龙跃然而起,郑徐高铁将创造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时空新格局,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日臻完善的中国高铁网络中的一笔浓墨重彩,也是老百姓翘首期盼的一条大动脉。
筑路圆梦,承担郑徐高铁通信信号系统集成项目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建设者历时三年,坚守着打造最优高铁通信信号工艺的初心,用娴熟的技艺精雕细琢,将“期到必成,成时必精”的庄严承诺化为一件工程杰作展示在中原大地上。
工艺需要薪火相传,专注专一、追求卓越的信仰深深印刻在具有灵魂的工程作品中
郑徐客专项目位置重要,意义特殊,中国通号倍加重视,将一支特别精干的队伍放在了这里。2014年11月,这支精英部队曾在杭长高铁浙江段的全路首次高铁信号工艺交流会大放光彩,中国通号旗下的通号工程局集团北京分公司施工人员的精湛工艺受到各铁路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致好评。
通号工程局集团牵头组建的郑徐客专通信信号系统集成项目部的管理团队并不是孤军奋战,通号设计院作为集成商全面解决系统方案和设备供应,中国通号的多家设备生产企业也参与其中,凭借中国通号强大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集成、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的“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为郑徐客专完美打造了先进综合的通信信号系统集成工程。
2009年,中国通号开始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以来,在高铁建设中始终把提高产品工艺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2016年6月2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展览会,中国通号以“工匠精神”为题展示了中国通号近年来在多条高铁客专线上的通信信号设备施工工艺,受到国内多个电务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广泛赞誉,来自俄罗斯、德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嘉宾更是交口称赞。
郑徐客专的通信信号工程就是中国通号企业发展理念的一个鲜活的例子。由于郑徐高铁速度等级高,全线站点多,通信基站多,接管单位分属于郑州铁路局与上海铁路局管理,所以质量控制难度不小。项目全线设9个车站,18个中继站,5个线路所(含曹古寺线路所改造),1个动车所,5个综合维修工区,有区间独立基站100处,直放站3处,电化所亭37处,通信铁塔118座。信号系统采用世界最先进的CTCS-3级列控系统,通信系统包括传输系统等10余个系统。
项目部管理团队在建设伊始即按照“标准管理、质量预控、咬定节点、确保重点”整体思路。项目的管理模式为集中分散相结合。2个信号、1个通信施工项目部及下设的6个分部设在沿线的开封、商丘、民权、徐州等地负责分段实施。
针对系统多,地点分散的特点,为了统一工艺标准,项目部就从标准化管理入手,以质量预控为手段,强化在实施过程中控制,全力推行“一次就做好”施工理念。质量管理上强调质量预控管理,对影响过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时时追踪和控制。人员教育推行“三级培训”,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考核和评定,操作层严格按施工规范、工艺标准、工法、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重视设备精良,严格对检验测量设备进行管理,以保证检测设备良好,满足测量测试要求。同时建立了实时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有关工程物资及施工生产的质量信息,确定分析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实施预防措施计划。对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控制、验证、记录,有效防止出现不合格。加强了对施工质量记录的控制、管理,使质量记录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提供详实的依据。
信号施工两大绝技一是电路,二是道岔。北京分公司有个项目经理叫刘忠海,是有名的道岔王,恰巧他们负责的商丘郑徐场道岔型号多,有18号道岔23组,12号道岔2组,9号道岔5组(包含1组复式交分道岔);动力上有5机牵引,也有2机和1机牵引;有外锁闭也有内锁闭,装置有国产的也有国外进口的。郑州电务段商丘车间工长王小辈说:商丘站包含道岔型号多,施工周期短,对调试人员的水平要求高。面对商丘站复杂情况,刘忠海亲自带队制定方案,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带队完成了任务,并且管段质量问题少,设备一次合格率高。电务段书记耿长宝对刘忠海大加赞扬,竖起大姆指。
不论是项目经理还是普通一线员工,都坚持着工匠精神和工艺传承的目标。有人问项目经理周洪军,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功夫保证工艺质量?他说:“我们有很多人参加工作就在通号,干好工作不仅是要求更是责任。”
枢纽工程犹如一场战役,从谋划到作战,建设者们众志成城,以无比的气魄和担当经受住大战的考验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高铁网络越来越完善,汇集多条线路的高铁枢纽显得十分重要,其通信信号改造开通的复杂程度和现场施工的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呈现“三多一大”的特点,即软件更换和硬件修改多,天窗点多,夜间作业多,安全风险大。
郑州东枢纽的技术方案在高铁通信信号工程中算得上非常复杂的。项目需要涉及京广高铁、郑西高铁、郑开城际、郑徐客专4个调度台软件、4套TSRS软件、4套RBC软件的修改,5台CTC站机软件修改等。包括郑徐客专在内的7条线路需要在郑州东枢纽交汇,要在这里实现软件接口、硬件接口和运行切换,每次实施如同给一名多脑同体的连体人做心脏搭桥手术,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中国多条高铁客专运营,对技术能力水平要求极高。
技术方案优,则工程优。项目部抓住这个关键点,在通号设计院的配合下,优化了集成方案编制和软件编制的工作。通号设计院技术人员由郑徐项目的集成经理张啸林带队,长期坚守在一线收集数据,不断地跟电务接管部门、施工项目部对接方案,并将信息数据报送给北京总部的测试平台。在郑除安全数据网接入郑州东枢纽方案中,由于各设备间接口多,他们组织铁科院、卡斯柯、和利时、西门子等原设备供应商进行会诊,在北京搭建测试平台进行仿真试验,保证所有软件在上道前均经过反复测试与试验。现场实施中,为了降低换装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天窗点换装时采用在现场增加备用交换机方法,确保了对既有设备影响最小。在整个郑州东改造实施中,有多个方案前后历时几个多月,反复修改10余次。
工程建设最焦灼的考验是在2016年4月1日联调联试前,要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开通郑州东徐兰场和动车所3、4线,以确保联调联试动车从动车所发出。但是由于站场变更,原来安装完成的设备需要推倒重来,还要完成两个场200多架机柜的配线调试,完成全部室外设备安装,完成所有设备系统的调试和验证,时间紧、任务重、方案复杂。
项目部立下军令状,在2016年春节前组织所有设备到货进场,安排主要人员坚决保证猴年春节期间重要工作不停摆。正月初六所有参建员工全部到位,并调集增援的100多名通信信号能工巧匠补充到一线,增加上千名劳务人员,进行昼夜流水作业,加班加点进行建设。
施工项目部和参建员工全力以赴。信号施工项目部将箱盒、转辙机、信号机等设备提前在库房预制,将定长电缆一端提前预制好,现场直接放缆直接点灯测试,将现场工作浓缩到厂房内进行,提高有效作业时间等。项目部物资部长李阳直接把办公地点搬到焦作电缆厂的车间,现场盯控催货,确保产品物资第一时间运抵现场。通信施工项目部李瑞敏、总工白玉洁带队为了确保3月底前正线通信通道提供,带队拉通了郑州东至鸿宝线路所一条10余公里的光缆临时通道,为安全数据网实验提供了通道保障。
段丹龙2004年参加工作,在郑徐项目主要负责郑州东枢纽的信号改造,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路清晰,电路清晰,能够清晰记得图上每一条电缆径路。郑州东枢纽原有130余条电缆,后来由于郑济、郑万两条线的一类变更增加了30余条电缆,共160余条电缆。这些黑电缆除了粗细不同,其他地方几乎长得一样。由于变更几乎要完全改变站型,所以原有实施完成的电缆要全部变化,在几公里范围内这样多电缆重复交叉,功能不同,走向不同,要实现重新调整时间来不及,空间来不及。
段丹龙胸有成竹。他结合既有情况,对这160余条电缆布放位置全部进行调整,在短短1个多月的施工时间内,他带队成功完成了全部电缆物更换和更改,4000多芯电缆无一错误;由他提供的轨道、设备等软件编制数据无一错误;由他负责组织的工程全部按期完工。后来有人和他交流是怎样实现的,他说:“在杭州南枢纽、齐齐哈尔南枢纽几次面对这样的困难,适应了心里就有底,只是那段时间忙得连睡觉都没空。”
4月1日,郑徐高铁顺利联调联试;7月20日,郑徐高铁实现全部功能安全接入郑州东枢纽。经过这场大战役后,项目部指挥长通号工程局集团总经理隋树平感叹道:“郑徐高铁复杂程度和施工难度的确少有,我们投入了最精干的力量,就是要确保节点,确保安全质量。”
当标准化成为习惯,内化于心的管理才更有效,对安全质量产生更强大推动力
郑徐高铁通信信号系统集成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一事未出,质量备受肯定。提及这些,项目总工苏连芳和安质总监理王暴都提到了一点:就是按照要求去干,没有特别之处。
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规范化和常态化。中国通号经过多年实践,许多管理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常态化,大量工艺标准与员工习惯之间已经趋于重合,形成了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好,安全质量就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集成项目部根据郑徐工程特点,在项目建设之初,以中国通号《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手册》为标准,结合郑州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和郑西公司的具体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管理制度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制度上编制了综合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环保管理、计财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64项制度办法,绘制流程图,构建了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具体的制度体系。
为了确保质量,项目高度重视过程控制标准化管理。结合通号工程局集团新发布的《铁路通信施工工艺图册》、《铁路信号施工技术工艺图册》两本图文并茂的指导性文件,认真落实各项标准和制度,把握流程中的重点,统一操作标准。严格进行实行全员培训和样板引路,并在培训中推广工班长首先执行制,要求所有参加首段(件)定标必须由工班长参加,必须亲手实施操作,才能在班组进行推广实施。同时,项目管理中注重施工过程记录,工程实行质量卡片和实名制管理,并在项目试行了质量实名制APP软件的使用,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确保工程优质可靠。2015年5月27日,郑徐客专14号基站通信铁塔在中原大地上拔地而起。8月13日,郑徐客专通信专业示范站(基站32)首件定标评审会上,郑州铁路局通信段科长杨波满意的说:“看到这样的工艺,我们有信心将郑徐客专打造成样板高铁线。”
项目安全质量总监王暴说:“这条线工程质量高,是一线的职工用辛勤的劳动和付出换来的,经过多年高铁工程实践的锤炼,我们的职工队伍素质已经得到全面提升,执行力非常强,安全质量方面已经不是以前要我怎样做,而是我应该这样做。”
过硬的技术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对技术的提升和攻关已经成为中国通号施工人员内在的一股源动力。在郑徐高铁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各种小改小革和技术攻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在实施中推广应用区间定测标识均采用蓝底白字贴纸,让所有的标识更加清晰明确。信号施工项目部在开封的项目部库房,制作了1:1的仿真实验模型,用PVC走线槽加工成绝缘桥架,有效避免了上走线的各种线缆交叉,保证了各种线缆的无交叉顺序布放。在既有站过轨及电缆沟开挖过程中,采用编织袋防止道床污染。此外项目部两项QC成果2016年获得了全国质量管理QC成果二等奖。其中《提高无砟道床螺栓植筋合格率》荣获中施协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现场仅通过推广此一项措施,植筋损伤率便下降了90%,总数量达数万个。项目部研制的“岔心轨道钻装置”极大地缩短了道岔岔心的钻孔时间,在保证节点工期的同时获得了无形的经济效益。
郑徐高铁是通号建设者梦想照进现实的又一次闪光,是中国通号在中原大地上树起的又一座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