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上围裙,抽出菜刀,“哒哒哒”,有节奏的不时停顿,仿佛这是他与粘板之间的默契演奏,一转眼土豆已经换了个模样。这时油锅热了,下入配料,油烟熏的他只能眯缝着眼,但这并不妨碍他灵活的使用锅铲,颠勺、翻炒,食材仿佛格外听他的话,跟着他的调子在锅里来回滚动,几个来回过招,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出锅了。屋里,已经满是土豆丝的酸辣味道。
如果你以为这是在拍舌尖上的中国,那就错了。这,只不过是我们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第七项目部的大厨戚炳章工作的日常。
今天,可能是他为兄弟们做的倒数几餐饭了,还有5天,戚师傅就要退休了。
“来,吃饭啦。”
“戚师傅,又做什么好吃的啦?”
进屋的一帮人,噼里啪啦卸下身上的工具,就被满屋的饭香牵住了魂,整整齐齐围上桌,瞪圆了眼盯着盆里的菜,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
放下锅铲,戚师傅端着一大盆炖肉走进餐厅。仔细端详这位已经年过半百、头发也有些花白的老人,发现他并不像即将退休的人,胳膊上的肌肉若隐若现。
听项目部的老师傅们讲,戚师傅年轻的时候,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配线、绑把、焊线,全都不在话下,扛电缆、抬绝缘,这些力气活也难不倒他,直到后来上了年纪才转做了后勤。在我看来,年龄虽然决定了很多,但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的戚师傅,总是笑呵呵的,所以依旧容光焕发。
我边品尝着戚师傅精心准备的美味边跟他聊,他说2001年公司成立了第七项目部,就被这个新的项目部收编了。
掐指算来,他与七部已经风雨同舟17年了。如今的戚师傅已经儿孙绕膝,他的爱人、儿子也和他一样同为铁路工作者,和我说起的时候,我看见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戚师傅自打当了七部大厨以后,就把平时琢磨手艺的劲儿放到了琢磨食物上,什么菜好吃,怎么搭配有营养,这些问题整天充斥在他的脑海里。自始至终,他的“座右铭”只有一个:“不管谁来都有饭吃”。所有吃过他饭的兄弟们,伴随着伸出的大拇指,从嘴里出来的只有一个字,“好”!甚至,有时我们哪怕路过戚师傅的班组,热心的他都要塞给我们他做的好吃的,就像一个生怕孩子吃不到“家里味道”的老父亲。
除了关心我们的饮食,他连我们的起居也不落下。闲暇的时候,总是拿起手机给“孩子们”打电话,天涯比邻。虽然隔着听筒,还是惦记大家吃的好吗、穿的暖吗、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了。
对于退休的事情,戚师傅很坦然,说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是该到退休的年龄了。可我特别不舍得戚师傅离开我们,害怕以后会少了一个关心我们的长辈了,
听戚师傅说在贵阳工作的时候,阴雨连绵,赶上梅雨季节,一下就是五十多天。当时厨房布置在了地下室,本来阴雨的天气加上地下室的环境潮湿,更是雪上加霜。戚师傅的右肩膀自那落下了病根,风湿让他疼痛难忍,现在只能靠贴膏药来扛过一个又一个下雨天。
有的时候,抢活抢工期需要上夜班,戚师傅也没闲着,熬粥、蒸馒头、准备各式小咸菜,让大家下了天窗也能吃到一口热乎饭。凌晨了,万家灯火早已熄灭,但在班组,氤氲的热气充斥着整个厨房,捧着热粥,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是温暖的。就像戚师傅说的,就算再忙再累,外面天寒地冻,等待你的却是一个温暖的家。
我问了戚师傅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戚师傅,平时累吗?”
“累,但是这样才能显示我这把老骨头的价值啊。”这是我俩之间的笑谈,但是我知道他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义,心里有点酸酸的。
“退休之后,您打算做什么呢?”
戚师傅没有立刻回答我,我以为他有什么自己的打算,谁知良久他缓缓开口:“哎,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你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回去了我还要自己好好适应一段时间呀,没了你们日子有时候也会无聊吧。”说着用手指弹了弹要掉下来的烟灰,若有所思。我知道,他舍不得我们。
他开门收了快递,我问他包里是什么,他告诉我是自己新买的药,因为一直睡不好,从早上守到晚上人走,再循环到早上人来,这样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的睡眠,对我来说我都没有信心坚持住。可是他却说:“年轻人都能坚持住,我为什么不行?”我打心眼里更佩服戚师傅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了。
人活一世,犹如草木。有多少像戚师傅这样的老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了站好这最后一班岗,为了企业,他们奉献过、付出过、拼搏过、奋斗过。如果不是他们这些园丁的前赴后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技术能手,又怎么会有现在的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如果不是他们的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又怎么能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如此坚实的基础?这些为后人栽树乘凉的老员工们,正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和戚师傅的对话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这种奉献精神令我动容。过了很久,我还是能记得戚师傅的满面笑容和他每每说到动情处泛红的双眼。如今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和以前相比都是节节攀升,每当感到辛苦时,想想这些替我们开山劈石的老师傅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作为年轻员工,坚持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现在,不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为之努力的吗?
这就是令我敬佩的戚师傅,坚守岗位,尽责履职,全身心投入每一项工作。用40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敬业二字。正如他说的“站好最后一班岗”。